1508年,被下放到龙场、什么都没有的王阳明,在那种绝境中,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是怎么做到在逆境中绝地反击的?放在普通人身上,在绝境中我们能怎么做呢?


(相关资料图)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这个“心”最到底是什么?它在企业管理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家开始学习阳明心学,我们到底该学什么?从哪开始学?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11月20日,正和岛特别策划系列直播“十日谈:生意与生活”第1期,邀请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峥,就“王阳明如何面对逆境”这一主题展开深度交流。

以下是此次对话精编,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

对 话:周月亮 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世春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心力》《自适力》作者

主 持:吕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

编 辑:米丽萍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王阳明是怎么面对逆境的?

吕峥: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王阳明如何面对逆境,周老师以前说过,心学的一个特点是绝地反弹,我想问心学对我们普通人,尤其是过得很艰难的普通人,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周月亮:这个话题是在疫情之后,过年回不了北京,我在海南搞直播的时候说心学的特点是绝地反弹。

那些大人物的绝地反弹我们都知道,包括王阳明,那时候名也没了,利也没了,什么都没有,正德皇帝把他到贬到龙场,这时候才扎下来悟道。这是创造型人才的特点,你把他逼到绝境,才能看见真相。

绝境是人类能够相通的地方。因此,很多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绝境的时候就能获得普遍的共鸣。

很多贪官贪得风声水起的时候,你跟他讲《道德经》《传习录》,他听得很烦燥;但当他进牢里,再出来《道德经》会背了,心学也能来两句了,这说明什么呢?心学就是在你陷入绝境的时候给你支撑,顺风顺水的时候它没有多大用。

普通人在逆境的时候,第一要变被动为主动。要是被动,你就是个棋子、是棵韭菜。就算我是棋子、是韭菜,但我要做我的主宰,这时逆境就成了一个道场、学习场,心学才能给你一套自己成全自己的方法。

这个方法简单说就是你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怨自己,就找自己的短板,把短板补起来,你就成了主动方。

第二,说难听一点,乐观、悲观都已经成好东西了,深刻的人容易悲观,浅薄的人容易乐观,陈为说乐观和悲观都是主观,这时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做自己的主人,一定要找到脚底下的那股动力资源,这个动力资源是什么,就是良心。

良知是希望美学,真正在绝望的时候产生的那个希望才是真的希望,虽然未来一片茫然,但是我们依然要相信未来,这个未来是什么,是一片风景。此刻是当下的心境,我们拿什么来相信,只能拿良心。

因为良心是底线,它不保你升官发财,也不保你治国理政,只是在你整个背景全塌的时候,给你一个脊梁骨,给你一股浩然正义,你拿这个来顶。

吕峥:谢谢周老师,周老师刚才的这一番阐述让我更加坚信了心学是一种生活态度,心学也是一种信仰哲学,关键是你要去信仰它,不信仰的话,你看再多也没有用。

周月亮:我纠正一句,这个信仰是不带排他性、不带规训性,它是一个用美育为工作语言的信仰,一般的宗教信仰有排他性、保守性,而心学没有,它有慰藉人、鼓舞人,让人有绝地反弹能量的一种生命学问。

“天真到比谁都狡猾”

吕峥:我之前写过一个王阳明的剧本,当时导演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青年王阳明的特点,我用的是“痴狂”,我记得周老师也曾经用一个词来形容王阳明叫“不羁”,章太炎说王阳明是侠儒,而周老师说“豪杰未必是圣贤,圣贤必须是豪杰”,请问周老师您如何感性地理解王阳明这个人呢?

周月亮:王阳明这个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自己下手很狠的人,鲁迅说:“我固然无情地解剖别人,但是我更无情地解剖自己”,心学功夫叫“克己省察”,叫“慎独”。

说到王阳明的性格,他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缚,王阳明说人不能拘拘儒儒,生命是活泼泼的。孔子开创的以“人”为中心词的儒学到王阳明这里,中间断了,王阳明恢复了,就是生命是整体性的、活泼泼的。

具体到王阳明这个人,他是一派天真,天真到比谁都狡猾。他是很天真的,学古文词就学着他爹把灯都关了,对自己下手狠。他也很狡猾,不来小算盘、小聪明,我良知对你,但是你耍滑头、来邪的,我看得比你更清楚。

还有一句叫“浪漫得忧伤”,在明代那个思想、思潮里面,有很多人才涌现,比如湛甘泉,他比王阳明多活了30多年,但没有王阳明影响大,王阳明之所以胜出,是靠诗人的浪漫。

这个浪漫要是一味地浪漫就是浅薄了,乐观了以后容易浅薄,王阳明他是很浪漫,但是他又很忧伤,浪漫到忧伤。

王阳明是一个恳志的人,就是你说的那个痴狂,他也很痴,这个痴狂还是让人缺点感性上的认同,他是一个很诚恳、很真挚的人,他要想当圣人,他就真想当圣人。

他怕死了以后得不到,所以他奋不顾身地讲学,人家说你别讲学了,不讲学能当大学士,他说我宁可不当大学士也要讲学,他真想要的是永垂不朽,死而不亡。

吴世春:我也补充一些,因为王阳明就在我们老家赣州大余县青龙浦光明成圣,所以我从高中时代就开始研究王阳明。

那时候我对王阳明的理解还非常浅,作为一个创业者,在经历了很多挫折之后,再去读王阳明,就有不同的感受。

我一直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关于怎么处理困难的哲学,他讲的是在处理事情、处理困难上,怎么做到向内求。

我后来把创业跟心学结合叫做“创业心学”,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需要一套能够解决自己内心困惑的底层思维系统,这样的话遇到一些关键的十字路口,能够坚定地选择那条难而正确的路。

很多思想会告诉你选择值与不值的问题,而王阳明的心学告诉你的是选择对不对的问题,你要选择最对的那条路,所以他到45岁的时候提出“致良知”,就是一定要遵循你认为最对的那条路。

周月亮:知善知恶是良知,你善就是对,你恶就是错。

吴世春:对,值不值是术的问题,我们从小到大学的很多科学是教你怎么去做价值的衡量。心学是让你去衡量对不对,你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基于良知,是不是能够让自己走向圣人之道。

而我写的那个《心力》和《自适力》,我认为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这两种力量,一种来自于内心的坚持,还有一种是对外的适应。

内心的坚持就是你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心里的那股精气神。对外要培养一种无往而不适的自适力,王阳明经历了很多次挫折,不管在龙场,还是在赣州剿匪,在宁王平叛,他在一个地方很快就能适应。

现在对于众多的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内心坚持、对外适应非常重要。市场永远只会选择那些最适应的创业者留下来,而不是最强大或者最聪明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良知就是直觉

吕峥:谢谢吴老师,吴老师的话也勾起了我很多年前的回忆,当时我在创业家工作,我们的老板刘润有一首歌叫《坚持》,这个歌的歌词也非常励志,我自己也跟一些创业者打过交道,在那个时候“双创热”,就已经看到了很多非常艰难的案例,所以我就想到吴老师的这个心力。

我是成都人,成都有一个叫贺麟的哲学家,他说“知行合一”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状态的,比如饥食渴饮,我们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这是动物都会有的。

还有一种是价值层面的,比如说我为了共产主义去献出生命,为了真理赴死,我记得周老师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情本体的、是人文主义的,周老师可否展开讲一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呢?

周月亮:贺麟是心学大家,他是学理的,在学院派这个系统里是心学的准大师。他说动物的知行合一是最知行合一的,因为它没有负罪感,猫捉老鼠是本能,价值的知行合一就是董存瑞炸碉堡似的。

我现在要说真正知行合一的终极版,叫直觉的知行合一,良知就是直觉。你看价值的知行合一他还做思想斗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什么的,文天祥当宰相,你要投降就让你当宰相,不投降就杀了你,但是也不马上杀了,然后他就写《正气歌》什么的,有一套过程。

吴世春:每个人的知行合一会不会有不同的标准,我当时跟他们探讨,如果用一个更现代化的表述的话,致良知就叫创造社会价值,你只要能够为社会创造正价值,都是在致良知。

周月亮:创造社会价值,这个东西要分析,创造正面价值,谁的正面价值,这一分析起来就麻烦了。

吴世春:它不是正面,是正价值,就是你不再消耗社会,你在为社会贡献。

周月亮:你这个是从果地上说的,这个没问题,现在知行合一是从因地上,你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起心动念,你是造一个恶水工程,还是造一个清水工程,诸如此类的,这个还不够好,这个说的是价值的知行合一。

吴世春:我觉得从小微企业到中型企业,再比较大型的社会性的企业,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高度和标准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作为一个小微企业,我的致良知是能够按时给员工发工资,能够创造就业,能够把企业活下来。到了中型企业,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为上下游带来创新创造。

到了更大型的企业,要承担社会更大的责任,包括慈善、做一些社会的基础建设等,所以我觉得对不同能量的人知行合一的标准会不一样。

王阳明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你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更加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话,你就是你心中的那个圣人。

周月亮:你刚才说的每天更好就是稻盛和夫说的,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高尚一点点。比那个更重要的,就是斤两与浓度,比如雷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雷锋就接近那个足赤了。

但是雷锋是班长,他的斤两不同,就是你说的小型企业,到了大型企业,如果还是这个程度,那他那个斤两就大了,这是斤两和比重的差别。

现在说的是知行合一的要害是,念头一起,即知即行。

王阳明这个东西的针对性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歌唱理学,把《论语》《大学》《中庸》这些经典都作为考试的标准教材和标准答案。

知行合一针对的时代是“阴阳人”,阳奉阴违,嘴上一套,实际上一套,那个是当时的普遍现实。他要让它们合起来,就从你的念头一起就开始改造,改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本能的知行合一不用说了,价值的知行合一是需要提高的。

董存瑞炸碉堡,他前面的战友一机枪倒下一批,又一机枪又倒下一批,这时候董存瑞看不下去了,然后用手托着炸药包炸,这是他的主动选择,这叫价值的知行合一。

直觉的知行合一要比这个境界更高,不用看见战友们倒下,那个机枪从碉堡出来的时候,枪还没有响,这个时候根本不用做思想斗争,发觉不炸不行了,没有架子自己当架子,那叫直觉的知行合一,只有到最高阶段的人才能够达到这个。

致良知,“致”就是这个直觉,良知即直觉,就是知行合一以后的这个直觉,他要有了这种直觉,开一个5万元的厂子跟5亿的厂子是一套思维逻辑。

但是往往开个小厂的时候人还好,但是开个大厂人就变坏了,这就是“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有了权力以后让他自我异化,所以越高的时候越需要致良知。

吴世春:对,阳明心学我觉得要防止人的异化,也要防止人的黑化,在这种过程中因为有现实的各种压力,各种诱惑的引力,会使得人很容易黑化或者异化。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变成像王阳明说的一生光明的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是对你的一个考验。

社会关系很简单的人,也没有什么太多名利诱惑,就像天天打坐一样,很容易做到简单进修。但是如果天天在一个大型名利场里搏杀的话,面临的诱惑是非常大的,能够抵挡得住这种诱惑的引力,不异化、不黑化,那就需要不断提高修为,如果修为跟不上名誉的话,我们说“德不配位,必有余殃”。

“王阳明要是掌握了大权,

他也会搞独裁的”

吕峥: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暴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乡愿也”,荀子之学很多是用来解释和粉饰政治的,就像我们看到汉朝的皇帝想打仗了,那么治《春秋》的这些学者可以给他们从《春秋》里面找到一堆理由说打仗好,不想打仗了,也可以从《春秋》里面找到一些孔子的话说打仗不好。

在这种群治的社会,这样一个不是被新统治的一个社会里,成功者很多都信奉脸厚心黑,为什么王阳明他可以用良知来建功立业,当下我们创业者还有可能用良知来建功立业吗?

周月亮:王阳明那个建功立业跟秦皇汉武比起来范围和规模太小了,他在他的权限范围内用良知来建功立业,他没有当过决定天下命运的那种大官。

“两千年之学,皆荀学,乡愿也”,这个多少有点冤,为什么呢,吴起是曾参的学生,李逵是子夏的学生,法家这帮人,儒家教出来不少。头号的大法家就是子夏的学生,曾子是得了孔子嫡传的,孔孟的嫡传在曾参,后来到了思孟学派。

但是吴起是曾子的学生,说荀子坏,教出了李斯和韩非,那林黛玉的老师还是贾雨村呢,林黛玉跟贾雨村学了什么,所以这种归因法是不成立的。

大势所趋是重要的,“两千年执政皆秦政,暴政”,谭嗣同是近代心学史上的一号,他坚持了心学革命的本质,不但自我革命,也去革社会之命,这都是心学侠儒的本色。

后来宋儒以后,荀子把从程朱到陆王作为儒学的正宗,面对战国那些崛起的问题,荀子主张君子要去当官,君子当官能够掌握众生,比李斯的以吏为师要高明很多。

王阳明那“拔本塞源论”是很集权的,他说秦始皇要是出于公心来烧书,那搞这种精神重建的运动也是合理的。所以章太炎他们就说,王阳明要是掌握了大权,他也会搞独裁的。

吴世春:我补充一下创业能不能用阳明心学来建功立业,刚才提到企业家的王阳明心学,都会想起稻盛和夫,稻盛和夫一直都非常推崇王阳明,也是王阳明的信徒。

他一直都用心学去创立和管理企业,我相信稻盛和夫把心学用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对于每一个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值得借鉴。

一个企业的成功,

就是创始人“心”的胜利

吕峥:吴老师说创业成功的根源在于心的胜利,我很认同这个观点。真理往往既简易又精微,但是背后蕴藏着大量的故事,吴老师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创业成功的根源在于心的胜利这条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吴世春:自从用阳明心学来解释和帮助我们去理解创业这个事情,我发现很多成功和失败都非常容易解释,原来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可能会找各种各样企业死亡的原因,但一旦用心学去归纳,你会发现很多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在于创始人内心的坚持,在建设过程中整体认知的成长和进化,一句话来解释的话就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创始人‘心’的胜利”。   

吕峥:说完创业,我们也说一说投资,为什么吴老师您认为投资的底层逻辑都是王阳明的心学呢?

吴世春:我是从连续创业者转变成一个投资人,我觉得投资就是看人,用心学去理解创业者,他为什么来创业,创业动机是怎样的,适不适合这条路。

当你能够用心学的方式去理解一个人,不管他是从事什么行业,都能看得通透。

我们既能投消费,也能投游戏,投很硬科技的项目,比如投做火箭、卫星、机器人、智能制造的项目,我们不是按照行业属性去研究创业者,而是用心学的标准来判断。

这样我们能更抽象地找出创始人成功的原因,我们把它归结为4种,心力强大、认知深刻、格局宽广和心态平和。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对于梅花来说,投资的成功率高了很多。

吕峥:心学对于管理有何启示?

吴世春:心学对于企业管理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门哲学,心学是开放性的,每个人可能管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要去适应不同的企业规模、企业状态,如果你用心学去管理的话,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

心学会告诉你,做企业应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不要带着预设的一些答案去管理企业,也不要把别人的成功经验教条式地放在你的企业身上,而是随机而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予以处理和发挥。

周月亮:什么叫良知,良知对于内来说是看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于外来说是看见真相本身,用本来面目面对真相本身这叫第一性工作原理。

“此心不动”说的是这个心本体,不被各种情绪左右,不被各种环境牵绊,不被各种外缘引诱。王阳明说毁誉是从外头来的,你怎么能避得过,你怎么可能叫天下人都说你好,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可以保证你这个心是公心,没有私心杂念,有私心杂念就跟天地不相似了,就不是第一性原理了。

王幾有一个同学叫唐顺之,唐顺之是个大官,封疆大吏,他们都是心学门徒,唐顺之觉得心学学得差不多了,就叫王幾跟他去衙门,看他把老师的功夫是否学会了,他很有把握。

王幾坐在旁边看他处理公务,处理完他很得意,你看我行了吧,王幾说不行,这哪一条,人家还没说完你就打断了,你这是用成见代替了良知,人家一说,你马上说了一大套你比人家高明,你这个叫扬才,就是太有我了,有六项,六项说完把唐顺之说得汗流浃背,所以良知叫第一性工作原理。

王阳明说,古今事变,人情事变,天下事古今也是一大事变,天下千头万绪也是一个事变,事变也在人情中。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这颗心,稻盛和夫去日航,一个秘书都不带,只身一人去,不要工资,就是他这种公心,一年去扭亏为盈,他让每一个员工都来面对,都进入第一性工作原理,不是说我设定一个什么,而是每个人都当主人公。

他的干法、活法,把心学落实到了,他是个内行,一点官帽话都没有,全部都是那种具体普遍性的、可情可感的要求。

所以心学用在管理上,就是把所有的事情变成一个事情,所有的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就是心的问题,你把你的心搞得像一盆浑浊的水沉浸下来,把脏的弄掉以后,你就可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了,所以管理学还是从提升心性做起。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学阳明心学?

吕峥:明清以来我们中国那么多伟人,为什么这些年会有很多人崇拜王阳明呢,换言之,王阳明心学它有什么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吗?

周月亮:心学不是一个研究纲领,而是一个创造纲领,它是创生的,是你自己创造新的东西。

尼采有本书叫《快乐的科学》,王阳明有句话叫“常快乐,真功夫”,他就是让你把生活思想化、思想生活化,这叫大乘,这叫明。中国文化是明的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给你光明的。

王阳明最后一句话叫“我心光明”,这句话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是给别人点亮心灯的人。他那时候快死了,他学生去问他,在船上点着蜡,阳明就说,这个光不仅在蜡烛上,船底下的水面也是光,因为“此心光明”,你就看到了世界光明,这是心学给我们的启示。

吕峥:这几年“躺平”这个词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我们知道王阳明早年有“五溺”之说,他也沉迷过佛脑之学。

王阳明对君德改造不抱希望以后,他从觉君行道变成觉民行道,觉得宋可以做“致君尧舜上”的梦,但是到了明朝他做不了这个梦了,所以他去把学说撒向民间,有一种自下而上的这种改革的可能。

如果王阳明生活在清朝,当这个空间更闭塞的时候,他还有可能去发明或者发扬他的学说吗?或者换言之,阳明心学毕竟还是一个入世之学,那么如果在他那个时代,很多人选择出世,有没有可能呢,我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了,也没有力量去改造它,最后选择去归隐。

想问一下两位老师,说不想成功它可能也是一种权利,我不想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如果是这样的年轻人,你们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吴世春:在清朝这样一个政治生态环境下面会不会诞生王阳明,我觉得不存在这样的假设。每个时代诞生的思想、文学、艺术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环境,明朝中期因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又因为他个人的境遇和聪慧,诞生了王阳明的心学。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觉得“卷”和“躺平”是个人选择,只要能让自己自洽,找到内心的平衡就行。

在这个时候可能“卷”或者“蹲下”比“躺平”更好,蹲下这种姿势既不是完全躺平,想跳起来的时候还可以跳起来,又不会很费体力。

周月亮:蹲下肾和肺就合一了,可以起跳了,这个蹲下是高招,黑夜在树林迷了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树底下睡觉,别瞎走,越走成本越高。

先正面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在朱元璋、朱棣的时代,嘉靖就把心学给否了,作为伪学禁了39年,到清朝的时候,大批的“文字狱”,而且那时候把天下书院都变成了高考补习班。

王阳明成立的第一个诗社叫扫尘社,后来有龙泉诗社,在清朝那都要一掌打趴下的。清朝没有思想,所以《红楼梦》是个艺术,从第一性原理来看,是用文学的故事表达了最高级的哲学思想。

关于出世和入世,王阳明的心学有四根支柱,第三根支柱就是隐逸,你用我就用我,你不用我我绝不降志辱身。他有拯救天下水生火热的慈悲心,也有自责的智慧,就是悲智双用的。

你刚才提到那个特别好,在龙场以前他叫得君行道,我表现好、学习好,老师叫我当班长。到了龙场以后,所谓的悟道就悟出来那条路不通,然后就走觉民行道,觉民行道就是碰到任何人都跟他讲学,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也给他讲,老农也跟他讲,这叫觉民行道,这个转变是使他三不朽的真正原因。

只靠官府给他那种荣誉,他早已归到忘川里面去了,他靠的是思想、办书院、办社学。很多人问我曾国藩和王阳明的差别,我说曾国藩活的时候他的徒弟就当场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嘲笑他,王阳明死了以后,以前的学生来吊唁,来传播他的学识。

阳明心学应该怎么学?

吴世春:对于现在阳明心学在民间,你希望年轻人从哪个角度、哪个点开始学习和修炼阳明心学?

周月亮:我主张年轻人看王阳明的诗和文章。

吴世春:他的诗和文在市场上出版得很少,大家都知道他的《传习录》。

周月亮:我怕《传习录》一下子就把年轻人给赶跑了,《传习录》上手就让你当圣人,现在的人都不接受圣不圣、贤不贤了。

但是这个艺术还是共享的,这首诗很美,这个文很美,他看了以后,给人希望的有两类,一个是宗教给人希望,一个是美学,心学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以美育为工作原理。

王阳明还写剧本、写散曲,这些过去都没有注意到。王阳明自己就说了,你张嘴就跟人家讲良知,讲得人家也烦,你天天跟人家讲致良知,人家捂着耳朵就跑了,那个是跟人心不通的,他是通过美育来弘扬他的心学的。

吴世春:所以很多东西功夫在诗外。

周月亮:他是改变你的感性,不是改变你的概念,概念都是空的,感性是生命整体的。你背他一首两首好诗,接受他一句两句的美文,从这个角度往近走,这种好的诗文后面都有哲学力量。

心学就是自己感觉自己,就是这个感受和觉知达到自觉,感受一来用自己的觉知去觉察它,就叫觉悟,叫致良知,而不是学概念。

社会发展有周期吗?

吕峥:周老师您是否认为社会的演变有周期?比如说治乱新替,吴老师您是否认为经济的发展有周期,比如说康波,如果有,那我们应该怎么把握当下,面对未来?

周月亮:我先说吧,历史学是不能用归纳的,科学用归纳法能够总结出因果,历史不能。

一般来说,就是“质”和“文”,“文”了一段时间就该“质”了,“质”就是本质的质,“文”就是文化的文,本质彬彬,然后君子。比如50年代我们就比较质,80年代比较文,现在又走向比较质一个的状态里。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从平面上说的,从性质上说就是“质”和“文”的一种交替。比如建文皇帝偏文,朱棣偏质,走着走着又偏文了。

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历史的发展是有韵律的,就是这个精神有节奏,思想发展也有节奏,就像经济周期一样,但是这个东西会落在哪里,算不出来。

吴世春:经济的周期非常明显,但是经济周期同属于政治周期,政治周期又同属于意识形态的周期,意识形态也是会不断地在左右之间进行切换。

就像《道德经》里面讲天道和人道有轮回,人道不足,天道最后来弥补。社会在人道的时候可能是趋向于丛林法则,趋向于马太效应,但是天道来会进行弥补。

对于经济周期的康波,每个人都在周期中,你只能顺周期而运行,在周期的切换中,如果过于投机和套利,会物极必反。

所谓的顺周期而行,核心还是要有一个格局观,能够为社会持续地创造价值,把投机套利和博弈思维放在后面,才能够不被下一个周期的浪潮给扑灭,要把为社会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

吕峥:好,谢谢周老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直播就告一段落了,再次感谢吴世春老师、周月亮老师今晚对王阳明如何面对逆境的思考与建议。

排版| 敲敲

审校| 一 一   轮值主编| 徐悦邦

重磅直播来了!

【2022新儒商年会暨方太文化论坛】直播还有️ 1 天。

11月30日8:50-20:00全天现场直击论坛精彩内容,

茅忠群、茅理翔、向松祚、黎红雷等大咖共同为您带来#以商载道 文化兴企#新时代企业决策者激发组织能量的必修课。

即刻预约直播,锁定线上观看席位,一起感悟“以商载道 文化兴企”的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