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秦腔,庄稼人心中的“智慧老人”

在乐都南部山区有一条的绵延不断的山脉,它宛若一条巨龙从东到西横亘在南部,所以乐都人把这条山脉称之为南山,南山秦腔由此而得名。

南山秦腔主要分布在乐都区的瞿昙、中坝、下营、城台、峰堆、蒲台六个乡镇。据乐都县志记载,秦腔传入乐都已有300多年了。


(资料图片)

乐都南山地区占地911平方千米,有108个村 ,70000口人,3家秦腔剧团,50多个秦腔戏班子,演职人员1000多人。

南山人为什么这么钟爱秦腔呢?因为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人们可以从秦腔的故事情节里了解历史烟云,饱览人间烟火。

南山秦腔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板胡、三弦子、二胡、笛,打击乐有干鼓、铙钹、锣、梆子等,脸谱绘制风格突出高原特征,古典独特,服饰色泽的浓淡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唱腔分花音和苦音,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秦腔是一部人性百科,它让人区分真假美丑,辨明是非曲直;秦腔又是一个智慧老人,它用故事启发你的心智,让你去体验激情人生和世态炎凉。

南山秦腔独特的唱法体现着高原人的豪放与直率,它不仅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视觉上的满足,还告诉人们流传的故事、历史经典和英雄事迹。

南山秦腔是由陕西商人带入南山地区的,秦腔的进入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文化的享受。进入腊月,村村寨寨学秦腔、扎戏台。

唱戏从正月初五开始,一直唱到农历二月二。这还不算,中秋节,九月九登高都要唱秦腔,一年四季,从东到西,秦腔嘹亮,唱声不绝。

蒲台乡邵氏家族几代人都喜爱唱秦腔,传承人邵应通在表演中凝重、自然、质朴,加之他嗓音苍劲刚毅,唱腔稳健悦耳,韵味醇厚,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侄女邵文淑扮演花旦角色,她娴熟、凝炼、大方的表演和高亮清亢的唱腔深受戏迷的称赞。

乐都财源秦腔剧团团长任元财,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排练大厅、购置各类演出服装、道具和乐器,购置演出车辆,解决了取暖、用电和用水问题。每逢喜庆的日子,便带领剧团演职人员进行演出,让戏迷们享受秦腔的魅力。

过去,南山秦腔往往以家族式、社火会的方式传承,师父带徒弟,父教子、爷带孙,口手相传。新中国成立后,以村委会、社火会、秦腔剧团等方式传承的多了起来,目前各剧团已排练了100多本神话戏、历史戏和现代戏。

南山秦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的谱系。至今南山地区有些村子,还保留着古戏箱、古戏台。人们在闲暇时光,走进秦腔的世界,用心体验《三娘教子》的苦心,《滴血认亲》的无奈,《下河东》的苍凉,《窦娥冤》的悲愤,《生死牌》的抉择,《苏武牧羊》的凄凉……

秦腔虽然是外来的,但它已占据了乐都文化的半壁江山,成为乐都人追求精神文明的中流砥柱。“锣鼓不响,庄稼不长”,“有吃有喝不算年,舞龙唱戏才过年” “吼秦腔” 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图:应存业

栏目主编:王十梅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