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筐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一则,杨伯峻《译注》给出了两种解释。一为:“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停止,我便停止。好比平地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前进,我便前进。”一为:“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前者出自《集解》所引包咸、马融的话,后者为《皇疏》、《邢疏》、《集注》之说(比如《集注》说:“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前一解释,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容易的还是困难的,应该做的就做,应该停就停。做事的标准不在于困难和容易,而在于应不应该。也就像孔子说过的“唯义与比”(《里仁》4.10)。
后一解释,就是说求学或是做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是自己停止了,怨不得别人;事情刚刚开头,努力做下去,靠的也是自己。成功与否都在于自己,就像孔子说过的“为仁由己”(《颜渊》12.1)。
杨伯峻自己倾向于第二种解释,钱穆《新解》、孙钦善《新注》、潘重规《今注》、李零《丧家狗》也是如此。
杨逢彬《新注新译》则赞同第一种,他认为,“吾止也”“吾往也”是“我会停止的”“我会前进的”之意,而非“是我自己停止的”“是我自己前进的”的意思。如《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确实如此。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停止,我也会停下来。好比平地堆土成山,即使才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前进,我也会一往无前。”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惰:懈怠。其:大概,表推测。回:颜回。
这里是说谁不懈怠,《集解》认为是指孔子:“颜渊解,故语之而不惰。余人不解,故有惰语之时。”意思是说孔子讲话,颜回能听明白,所以孔子不会懈怠,而和别人讲的时候,别人听不明白,所以孔子就有懈怠的时候。
但《皇疏》、《邢疏》、《集注》都认为“惰”是指听话者而言的,孔子讲话,只有颜回总是认真听讲,从不懈怠。程树德《集释》赞同第一种说法,现代学者大多赞同第二种。从语义上看,第二种应该更恰当一些。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