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蓝”是钧瓷一种釉的名称,其基本色呈天蓝色。
(相关资料图)
“大火蓝”试烧于晚清民国时期,恢复研制于20世纪50年代,是钧瓷艺人恢复创烧钧瓷的探索期,也是钧瓷恢复研制时期的主要钧瓷品种。釉色有天蓝、素蓝、碧蓝、粉蓝等。
20世纪50年代,任坚、卢广东等一批钧瓷艺人,就在烧日用瓷的大窑内进行搭烧试验,成功烧出了与宋代天蓝、月白釉类似的钧瓷。
这种仿宋蓝钧,与清末民初时期的钧瓷烧制方法异曲同工,即在釉中加入以氧化钴为主要原料(形成蓝色色基),在粗瓷药内靠火池边的高温部位,经氧化气氛烧制而成。
由于所烧钧瓷是在大窑内烧制,色彩以天蓝为主,被后人俗称“大火蓝”。
“大火蓝”釉瓷胎多采用含铁质较高的粗瓷泥制成,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用氧化焰烧成,烧成后器物胎足无釉处呈黄色或褐黄色。
早期“大火蓝”以手工拉坯或印坯制成,后来也采用注浆成型。主要器型有方口龙耳瓶、八卦瓶、盘口瓶、将军盔、拆肩方瓶、胆瓶、鹅颈瓶、捻子瓶、荷口云耳瓶等。
从工艺角度讲,“大火蓝”与古代蓝钧釉有着本质的差别。
一是前者采用钴元素做着色剂,后者用铁元素做着色剂;
二是前者为一种氧化焰烧成的普通乳浊釉,后者是还原焰烧成的特殊二液分相釉,所以从釉的乳浊度、光泽和成色上来看,两者还是有着加大差别。
“大火蓝”尽管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钧瓷,但在整个钧瓷发展历史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钧瓷新生时期难以逾越的阶段。
本文参考自《追根求源话钧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