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1日凌晨,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一百五十多年重见天日,这也是历史性突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考古工作人员将会根据相关文物保护方案,围绕古船遗址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掘古船遗址的科学、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

近些年,大家对于古船遗址并不会感到陌生。伴随着“南海一号”的出水以及相关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普通群众关心的焦点莫过于能从这艘古船里提取到哪些重要文物?以及后续的考古和科研价值?

“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的发掘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有关部门在崇明区横沙岛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通过声呐扫测等先进技术,发现了一艘清代同治时期的木船。

因为是在长江口流域发现的第二号古船遗址,故称之为“长江口二号”。

2016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每年对“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为日后的发掘进行准备工作。

经过近7年的水下调查勘探,文物部门初步掌握了“长江口二号”古船基本情况。这艘古船所在水域深度达到10米,埋藏于5.5米的淤泥中,船体长约38.1米,宽近10米,至少有超过31个舱室。

150多年来,“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保存情况较为完好,船舱内存放了数量不等的景德镇窑瓷器等其他精美文物。在船体周围还有相当数量的紫砂器、越南产的水烟壶、大型船材、滑轮等许多文物。

鉴于此,2021年至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结合疫情,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详细的水下调查。

清理出了此前未发现的元代瓷器、高60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还有一大批产自江苏宜兴窑的陶瓷器,甚至还有底书“同治年款”的绿釉杯。

2022年3月,“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崇明区正式启动。上海市文物局联合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决定采用最先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该技术先利用大型船只在“长江口二号”周围放下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了一个半圆体形状。

通过托起直接把古船与其附着的泥沙和海水包裹起来,就像是“打包作业”的方式,将总重量1万余吨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其附着物全部打捞出水,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内部的器物不会受损。

在近几个月以来的水下调查和整体迁移处理阶段,文物部门已经提取清理了部分古船出水文物。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1日凌晨,“长江口二号”被正式打捞出水,它将会由专业的船只运往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

在这里,“长江口二号”古船会进行先期的一些文物保护工作,接下来就是由文物部门派出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细致的提取和研究工作。

很多人问,“长江口二号”到底值不值得有关部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打捞工作?

前文简单介绍过,“长江口二号”里面存放着大量陶瓷器以及清代晚期的重要文物,包括还有元代的瓷器等多种精美文物。

从2015年针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发掘立项至今已过去七年,上海市文物部门联合国家文物局多次派出水下专业考古团队深入附近海域对“长江口二号”进行勘探。

包括这一次利用“弧形梁提取打捞技术”,无一不在表明打捞“长江口二号”的工作耗时耗力。加上清理这些“海捞瓷”以及后续的水下勘探工作,“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就是一项大工程。

花费如此巨大,相信有关部门可能要亏本。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陷入了一个盲点。无论是水下打捞工作,还是地面出土的墓葬,都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又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重要学科,这也是考古学发展的由来。

考古工作绝不等同于“挖宝贝”,文物价值也绝非金钱可以衡量。近100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外增进公众对华夏的认知,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交流互鉴。

远的不说,就拿前几年出水的“南海一号”南宋沉船,经过数年的考古发现,文物专家已经确认了“南海一号”出水的陶瓷器的产地。

以此为依据掌握了这艘南宋沉船船货的来源构成,与同时期广州乃至广东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超“南海一号”出水的陶瓷器。

无论是“长江口二号”还是“南海一号”,这种大型的水下考古工作都是中国水下考古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长江口二号”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质帆船的研究空白,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经济史的研究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因此,“长江口二号”的发掘工作,绝不等同于简单的物质投资,它能给全人类的文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水下考古工作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首先,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配合。“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由多部门联合牵头,包括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机构都投入合作,自主研发了许多专利。

水下考古工作最难的莫过于附近水域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横沙岛附近海域情况就较为复杂,这片海域能见度几乎为零,还是江海交汇水域。“长江口二号”沉没的地址,正好是最为复杂的浑水环境。

此次能整体成功打捞出“长江口二号”,证明了我国高端制造能力与高效的组织能力,为后续的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开辟了新思路。

因此,“长江口二号”的发掘,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的探索有重要帮助,还对日后的中国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新方向,这些都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钱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文明瑰宝。“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文化兴则国运兴。

诸如此类的水下考古,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工作,更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长江口二号”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作者孙丽萍,新华每日电讯 2022年03月03日

[2]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作者《央视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