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西樵山下,听音湖畔,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正式开幕,由134位/组艺术家参与创作的73个艺术项目集体亮相,为市民展现了“最初的湾区”。
(资料图)
与会嘉宾鸣鼓启动大地艺术节。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顾耀辉发言。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南海山水相济、人文共美,广袤的乡村蕴藏着数不尽的风情、记忆以及让人着迷的故事。这里青山绿水、钟灵毓秀,西樵山名动南粤,西江、北江滋养万类,桑园围被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这里文脉绵长、根深叶茂,拥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1400多年的建制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地方之一,孕育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任剑辉等俊杰名家。这里底蕴深厚、别具风情,醒狮、龙舟、功夫、粤剧是全球华人的乡愁所系,香云纱织造、藤编、竹编等技艺流传至今,一个个古老村落、一座座广府民居,流淌着氤氲千年的人文格调。
开幕式现场。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本次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艺术在樵山”为主线,以“最初的湾区”为策展主题,是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首次完整呈现。主会场西樵镇的176平方公里地域中,确定三大分区组团共8个区块进行艺术落位,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讲述南海故事,呈现南海价值。
其中,3大区域组团为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一岛一墟之江岸相守、三村一园之村田辉映,8个分区,即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以及4条观览篇章线索,分别为文明的探访+生态的巡礼+耕读的智慧+美食的回廊。
只有从乡村本土出发的艺术,才是真正振兴乡村的有效手段。艺术家们深入南海的田野村巷,融合在地文化与当代艺术,村民们既是艺术作品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一个月前,我认识了前来创作的艺术家向阳老师,为了让他创造出全面展现儒溪灵魂的作品,我们带着他连续几天在村里采风,感受村庄文化,体验农耕生活。”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委书记陈旺弟认为,这些艺术作品利用了乡村里老旧的建筑空间,丰富了村民聚会的场所,带动了村里的商业,还巧妙地引导人们走进村落深处,走进乡村的生活,“在街头巷角看见我们乡村最真实的样子”。
“对于我来说,创作的过程就像一段成长。希望我们的作品只是一个开始,未来10年有更多艺术家参与到这个行列当中,也希望我们的作品能融入南海,与更多市民共同开启新的旅程。”知名建筑师设计师马岩松第一次来到南海,就被这里的传统文化、城市活力所吸引,汲取灵感创作了《时间的灯塔》。
对大地艺术节来说,艺术家从来不是主角,本地村民才是。“我也深刻感受到大地艺术节真正的价值在于对我们老百姓的感化和提升。”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认为,村民的力量也是南海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最需要整合凝聚和提升的一股力量。他希望,通过持续举办大地艺术节,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激活南海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唤醒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撰文】肖莎莎 赵进
【摄影】戴嘉信
【作者】 肖莎莎;戴嘉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