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诗词猎奇


(资料图片)

科举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创举之一。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打破了士族垄断,使得寒门学子获得公平进入仕途的机会。

虽说科举制已在清末废除,但现代社会的各种统一性的考试,如高考、国考等在根本上都是科举的延续。只不过在形式内容上不再如古代科举般死板僵硬罢了。

话又说回来,科举制创立之初可没有明清八股那般死板,隋唐时的科举考试内容就颇显开放。唐代科举主要考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就是考贴经文填空、墨义(默写),这一科只要熟读必考的诗书礼等经文和注释,还算比较轻松。

而进士科则考策论(也就是针对时事写文章)和诗赋(根据要求作诗),这一科考的是学子们的政治见解和文学能力。策论务实,诗赋却更像明清的八股文了。

诗赋考试限制很多:首先是规定的题目、限制用某一韵、规定用几韵(即规定句数,两句一韵)、还要在内容上切题、起承转合的衔接(类似八股)等等。说是戴着脚镣跳舞,实不为过。

唐代科举史上的应试诗中,佳作可谓少得可怜。然一旦脱颖而出,更显难能可贵。今天咱们就来欣赏下唐代科举史上最佳的三首应试诗。

第一首便是一首“因诗落榜”的应试诗:

"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这首“落榜诗”可谓人尽皆知,据说祖咏少年才高,前往长安应试,当时的诗赋考题是“终南望余雪”,考试规定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只写了两韵四句就搁笔交卷。考官问道为何不写完,祖咏答道:意尽矣!

确实意尽了,终南之秀、积雪之态、雪后初晴之霁色、日暮长安之寒,尽在短短四句之中。虽然堪称绝唱,但没有按要求写够十二句,祖咏自然也就名落孙山了。

再来看看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所作的应试诗:

"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钱起参加科举时,诗赋考试出的题目是“湘灵鼓瑟”,要求写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湘灵鼓瑟”是出自《楚辞》的一个神话:舜帝死后葬苍梧山,其妃子投湘江自尽,变成湘水女神,日夜鼓瑟以表哀思。

这个题目是有隐晦的政治正确要求的:美人忠贞于夫君便如臣子忠诚于君主。这是希望考生在诗中表达对君王的忠心。当时很多考生都考虑到了这点,有的写道“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来表达赤诚忠心。

然而钱起却完全没有考虑政治正确,反而通篇驰骋想象,极尽将无形的乐声以有形的形象表现出来,借此表达神话中湘灵鼓瑟的哀思。结尾更是两句绝唱横空出世:“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谓神来之笔!

除此之外,钱起还犯了重字的错误,一篇之中用了两个“不”字,乃应试诗大忌。然而幸运的是钱起凭借结尾两句神笔打动了考官,一举中第,而且还是当年状元!

这首《省试湘灵鼓瑟》也因此成为应试诗的典范,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诗人词人屡屡化用。

最后一首经典应试诗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名作——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在江南参加科考时所作,当时考试规定以“赋得体”咏“古原草送别”,且限四韵八句,并要求起承转合分明,对仗工整。白居易凭便凭借此诗中第!

在唐代,科举中第只是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并不能确定获得官职。所以中第的士子们往往还要拜访公卿名士以求得推荐为官。

白居易中第后便携诗集拜访了当时名士、诗坛宗主顾况。后面也就有了顾况初见调侃“长安居不易”,读此诗而改口“居亦易矣”的故事!顾况因这首诗,对白居易大为赏识,并推荐了白居易进入仕途。

三首绝佳的应试诗,白居易和钱起凭借各自的作品平步青云,而祖咏却因自己的诗作名落孙山。其实祖咏的诗已是绝唱,纵使画蛇添足补齐六韵,也定是佳作,足以在科举中折桂夺魁,但偏偏祖咏是个隐士的清高性子,重诗而轻试,也算是求仁得仁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