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
(相关资料图)
九 子罕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按照传统解释,这一则八个字通读到底,把“与”理解为“和”或“以及”,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比如《集解》《集注》都采取这种观点,杨伯峻《译注》也如此理解。
就有一个疑问,据统计,在《论语》里,说到“利”的有六次,说到“命”的有七次,都不算多,但“仁”却是《论语》里讲得最多的,怎么还能是“罕言”呢?
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解释,比如金代王若虚的《误谬杂辨》、清代史绳祖的《学斋占毕》都认为这一句应该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或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们认为,“与”应读去声,是赞许的意思,这样这句话就成了“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赞成仁”。钱穆《新解》、孙钦善《新注》、李零《丧家狗》赞成这种说法。
《四书辨疑》也赞成这种断句,但认为“与”应该解释为从:“与,从也。盖言夫子罕曾言利,从命从仁而已。”
潘重规《今注》同意第二种断句,却同意第一种解释。
黄式三《后案》则认为这里的“罕”通“轩”,明显的意思,这句就成了“孔子很明显地谈论利、命、仁”。观点颇新奇,但缺乏证据。
至于上一种观点,杨逢彬《新注新译》通过详细论证,认为不大可信(原文太长,不引)。
杨伯峻《译注》认为,“仁”是孔子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是不会轻易谈论的。那为什么《论语》里记载得最多呢?正是因为谈得少,偶一谈论,就记载了下来。所以不能因为记载的多就断定谈论得也多。况且孔子平生的言语,自然是比《论语》多出千万倍的,《论语》里记载的谈论“仁”的言语,放在孔子所有的语言之中,可能还是很少的。
或许是如此吧。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