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特哈德·格劳伯纳
Gotthard Graubner
(相关资料图)
戈特哈德·格劳伯纳Gotthard Graubner(1930-2013)1930出生于德国埃尔巴赫,生活在塞尔赫姆布洛依,1947-1948年就读于柏林艺术学院,1948-1949年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学习,1954年离开东德,来到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继续学业,1965年他来到汉堡艺术学院,并在1969年成为汉堡艺术学院的绘画教授,1976年-1992年担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1996年他回到德累斯顿艺术学院,2003年左右他再次回到杜塞尔多夫,在那里工作直至2013年去世。
戈特哈德·格劳伯纳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颜色的艺术家。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被潮流改变的艺术家,他一直在用他的感性、感觉和冥想推动画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听起来似乎很玄,但是,对于艺术家,这是他回到自我最真实的一刻,自由就是回到独立的自我,没有独立的自我便是奴隶,换言之,艺术最能给时代的启示就是“我”的精神,而不是“他人”的精神。
Untitled,1970 Oil on Perlon on synthetic on canvas 20.5 x 20.5 cm
Untitled, 1970 oil and acrylic on perlon over foam on canvas 55 x 46 x 10 cm
从戈特哈德·格劳伯纳制作差别模糊的色彩图层,并且改变传统画框的样式那一刻起,已经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拉开距离,犹如床垫一般的绘画改变绘画的形态,把身体与作品连为一体,绘画有了独立的生命,它在墙上呼吸,那些对象那些细节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形,从而避免图形的意指,即便有形也似乎也具备可变性、不确定性,如此一来,它们激起的想象开发了一个个无限连绵扩散的冥想空间,有形失去屏障为无形敞开想象,另一面有深度的“真实形态”被观众在思想里观看。
在艺术中,艺术家到底留下了什么才能够被后人铭记,当然是“不同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先不说是否推动时代的发展那些原本属于社会学人类学的假说,单就艺术本身而言,丰富扩展艺术形式的经验,便是值得大书可书的。
Farbraumkörper II,1997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on wadding 204 x 204 x 20 cm
假如说空间是与时间相对应的物质存在形式,它构成了物的多重立体结构,那么,在无限平行的空间里,逻辑的抽象才是空间立体结构的黏合剂,可以说抽象概念是参照于空间存在的,在这里抽象被想象“看见”,尤其在戈特哈德·格劳伯纳中,它让我们知道“它真实存在”,就活跃于我们的身体与精神之中。
kornata, 1993-96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canvas over synthetic wool on canvas 207 x 210 x 20 cm
色彩能够创造一种氛围,改变一个空间和空间里的一切。戈特哈德·格劳伯纳清楚地意识到色彩具有强烈的情感潜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绘画的核心理念就是将色彩与空间融合,将绘画拓展到第三个维度。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画布下面填充合成棉,使之在空间中膨胀,作品也因此从“绘画”变成“物体”。数十年来,格劳伯纳研发了非常特殊而精细的绘画技巧,使其能够创造出色彩的无限深度,例如用颜料浸透画布和填充材料后,在用扫帚和巨大的画笔对表面进行细化处理。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色彩空间体”,不止是因为这些绘画是三维空间中的真实存在,更因为它们本身就构成了非客观的、自成系统的、空间的色彩景观。观众须得亲身邂逅他的大型作品,方才能够领略“薄雾”后的色彩在幻觉中的移动,以及它们影射出的某种张力——冷色和暖色的辐射,会彰显空旷或深邃,也会让人感知活力四射、安详平和、欣喜若狂或平静沉着。色彩的强度是一种诱惑,让观众深陷其中,全然忘记自我。
Untitled 1992/96 oil and acrylic on foam filled canvas 110 x 110 x 16cm
ohne Titel (Untitled) signed and dated "Graubner 95/97" (on the reverse)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canvas over synthetic wool on canvas 88 5/8 x 72 7/8 x 7 7/8in. (225 x 185 x 20cm.) Executed in 1995-1997
我的作品需要呼吸,所以我尽可能给它们创造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众也能够呼吸,把作品吸入体内。理解了这种语言的时候,我就理解了什么是图像档案,而什么是真正的绘画。
艺术家在2010年与制片人蒂尔曼·乌尔巴赫的一次对话中这样说道。
很难想象如果少了格劳伯纳的色彩实验,1960年代的德国绘画圈会是怎样的光景。他从属于一众执着于色彩的精神和物质属性的艺术家,这批艺术家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罗伯特·德劳内、约瑟夫·阿伯斯,以及“光艺术”的代表丹·弗莱文和詹姆斯·特尔里等,当然,同样在创作方向上有相关性的还有马克·罗斯科和伊夫·克莱因。事实上,克劳伯纳在1960年代中期,本身就间接参与了“零派”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些艺术运动。所有这些实践要处理的问题,都包括绘画边界的拓展,这种拓展不仅让绘画进入观者的空间,同时也进入到一种先验的界域中去。
Tastobjekt, 1968 Fabric cushion in cardboard box, in aluminium box, mounted on plywood 54 3/10 × 9 4/5 × 1 3/5 in 138 × 25 × 4 cm
Untitled, 1978/1988 Acrylic on canvas over synthetic padding 78 7/10 × 78 7/10 in 200 × 200 cm
Untitled, 1988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over synthetic wadding 7 9/10 × 8 1/10 × 2 in 20 × 20.5 × 5 cm
Kissenbild, 1968 Thinned acrylic on nylon over foam material, mounted on canvas 23 3/5 × 23 3/5 in 60 × 60 cm
Ohne Titel, 1971 Etching on wove
创作现场
德国现代绘画课程
特邀导师:王易罡、张一非
线上启动时间:2022年12月17日
授课形式:线上视频一对一交流
课程时长:1个月
策划方:库艺术教育
主办方:艺时代(北京)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