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阅读量增加,对书籍的选择会越来越难。层层筛选后,可以作为知识库保留的多为学术类书籍,比如各类专科的一手资料、图表等等。作为非学术研究出身的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关注两点:语言逻辑和学术逻辑。

语言逻辑可以参考“三C”原则,即complete(完整)、concise(简明扼要)、coherent(连贯的、合乎逻辑的)。作者在出书时会经过出版社编辑的审核、校对,语言逻辑上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个别出版社除外)。学术逻辑简单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作者为什么关注该事件(器物)?作者如何分析?作者的疑点与结论?后续相关延展(有的作者会省略)。

郭建龙《汴京之围》


(相关资料图)

明确定位的历史研究性书籍,缺乏推理的疑点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以郭建龙《汴京之围》为例,书的整体脉络依据历史发展进行,从繁荣时代、战争议和、汴京失陷,最后至靖康之难来划分并无不妥。但书中并无作者对自己观点的实证,且前100页就有多处谬误,因此不能定性为历史研究型书籍。

如P89“四月十四,马扩与北宋统制官姚平仲、康随①等人率领所部兵马一同进入燕京”做了注解,即”《续资治通监长编拾补》引王安中《入燕录》。但该书提到,赵良嗣一同进入燕京,存疑。”就研究逻辑来说,作者需要对存疑点结合资料进行补充、考证或提出的新见解。

再有P94“到了当年(公元1123年)五月①,阿骨打就去世了。”其注解为“根据《大金国志》《宋史》。《金史》作八月戊申。从后来张觉叛变的日期看,应该是五月份。”注解出现“应该“一词,有较强的主观意识,缺乏逻辑闭环。除此之外,邱靖嘉、李京泽在《关于金太祖的一則佚史——兼论金朝修史的改篡问题》一文中提到“且由考证可知,阿骨打应是在天辅七年(宋宣和五年,1123)六月殂于白水泊……笔者推断其所谓六月丙申(十五日)’上不豫,将还上京,命移赉勃极烈宗翰为都统,昃勃极烈昱、迭勃极烈斡鲁副之,驻兵云中,以备边’,这一天可能就是阿骨打的卒日,宗翰等人一面将其梓宫归葬上京,一面又做了一些军事部署以防宋军乘虚偷袭。”

郑岩《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较于反面案例,优秀的学术类书籍在面对市场时,保障了题材创新和语言逻辑的完整,以便读者阅读。如郑岩《铁袈裟不是“铁袈裟”》一文,为了告诉读者铁袈裟的真面目,由黄易的游览足迹引出铁袈裟,借由历史记录和图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其中的纹路展开思考并阐述袈裟的定义,借由前人未有研究结果的两种方向寻找新角度,经多次实地探索,作者从铸造技术中解读铁袈裟是什么,找出人们的视觉错觉,搬开围绕铁袈裟的碎石一探究竟,确定铁袈裟即金刚力士像,由此对灵岩寺年代存疑。随后作者研究了力士艺术形象的变迁,推断出铁袈裟的铸造年代在初唐到盛唐之间,纠正了之前学术界的种种猜想。通篇以残片见整体,让读者对铁袈裟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知。

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另一类器物研究书籍,通过具体物品进行知识延展,。以孙机《佛像的火焰肩与火焰背光》为例,作者由一尊出土自石家庄的鎏金铜佛像引出焰肩概念,溯源贵霜帝王像和火焰肩特征出现的时间,火焰肩与佛教产生关系后,继续延展出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时代出土的佛像和石窟壁画中的佛像特征。接着作者又分出火焰背光的发展趋势,并得出“火焰背光是在贵霜佛像背光上的一窄圈火焰纹和焰肩图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而成”的结论,结尾落到中国式样的火焰背光发展特点,给予创造性肯定。通篇内容涉猎广泛,唯有深度稍逊于当下年轻学者,且研究模式偏于架构性,但是依然有很高的普及参考价值。

还有很多学者的书也很不错,如辛德勇、沈卫荣、宿白、荣新江、扬之水、李零、段晴等诸位老师。此篇小议就先到此,之后还会分享一些好的出版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