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书法性线条与浑厚透亮的色彩融合于画作中,会是一番怎样的视觉效果?

近日于上海右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天性使然——王作均2022个展”,向观众展现了一系列极具韵律感的“意象色墨”。


(相关资料图)

《一点明心》 纸本 色墨  2022

色与墨是中国画的两大要素,怎样融合大有讲究。画家王作均的色墨融合处理技法超越了传统方式的简单重叠,碰撞出极具现代气息的中国山水新图式。

王作均从小学习书法,1980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并留校任教。1983年,他考入浙江美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山水专业,受教于陆俨少、童中焘、孔仲起、卓鹤君等名师。

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留学后,他成为职业画家。2007年,他返回母校中国美术学院读博,201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画家王作均

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与浸润赋予了王作均绘画中的古典韵律,在美国十余年的艺术经历又使他的绘画充满了当代意识。东西方的绘画方式通过他自然心性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实践融会贯通。正如本次个展的主题——“天性使然”,每幅作品都是画家在创作瞬间的本色表达和天性流露。

走进展览现场,眼前的墨色不禁让人联想到岩石、水或日落。王作均告诉记者,他在多年的写生和游历中被岩石的自然线条、水的运动和倒影、日落时不断变化的天空以及四季的美丽土地色调所吸引。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自然、形状和纹理,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他的绘画似山水又不是山水,反映着一种综合的山水记忆。

《远方有诗》纸本  色墨 2022

“色离不开墨,墨不仅是色之一,还是中国艺术标志性载体之一,而墨如何与色组合是更大的学问,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王作均说,“我想要建立一个未知的世界,而不是重复已知的世界,没有任何人明确地告诉我这个世界是什么,但每个人又都给过我一些零件,让我组合。”

王作均希望,可以诞生出更多属于21世纪的中国绘画的品类,让中国画走向更多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