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个夏天之后,2022上海书展今天回归上海展览中心。“深秋时节的上海书展,虽迟但到,希望我们的书能够陪伴大家足够长久。”不少出版人发出由衷的感叹。

当更多陌生的人因书而聚拢,多元阅读需求与城市文化氛围互为激活,爱书人、写书人、买书人交流中所迸发的灵光一现,又反哺了下一个新书选题的诞生。由此,上海书展让阅读更有温度,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书香节日。

“上海书展回归日常,令人欣喜。书展开幕首日我们有三场活动,分别聚焦《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45》《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受到了读者热烈欢迎,讲座结束了还有不少观众留下来向学者提问请教,带去的数百本图书‘秒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副总经理贾雪飞连夜回公司调来更多备货上架专区,她告诉记者,上海书展搭建了出版方、专家作者和市民读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学术研究和大众阅读融合起来,让出版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资料图)

不少人文社科图书都愿意将上海书展作为首发地,书展的平台效应愈发凸显。《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45》首发式上,复旦大学教授邹振环谈到,目前“生活书店会议记录”的研究依然是学界非常薄弱的一环,从影印本到排印本,必将对生活书店相关史料的传播与研究影响深远。“把生活书店的史料整理出来,对于后人研究生活书店的历史,了解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深入中国红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韬奋纪念馆流淌着生活书店的血脉,馆藏“生活书店会议记录”原件是独有的珍稀档案史料。“生活书店会议记录”系列丛书详尽记录了生活书店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逆流中文化堡垒”的历史故事,也呈现了其独树一帜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中蕴含的信息如同一座富矿,不仅让后人走近邹韬奋、徐伯昕、胡愈之、张仲实等一代知识分子,深入同一时期的出版史研究,也对当今出版管理、经营和决策产生了借鉴作用。

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赵书雷介绍,2018年上海韬奋纪念馆启动馆藏文献影印出版计划,将馆藏保存相对完整的生活书店珍稀档案影印出版,已相继推出“上海韬奋纪念馆馆藏文献”丛书之《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37》《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8—1939》《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9—1940》《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40—1945》。为方便学者研究和大众阅读,上海韬奋纪念馆联合中华书局于2022年11月推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45》。生活书店长达12年的保存相对完整的会议记录首次以排印本形式面世,以个案展现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时期的一家出版机构承担传承文化和唤醒民智使命的历史面貌。

除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衍生出的精品图书也是书展亮点。土山湾位于上海徐家汇南部,肇嘉浜在此拐弯,因疏浚河道,堆土成“山”而得名。《土山湾画馆人物志》聚焦历史上曾经为土山湾画馆的创建、运营而做出突出贡献的开创者,一代又一代继任者以及从这里走出的杰出画家,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中国画徒,通过爬梳史料、梳理人物事迹、采访画馆老人,配以珍贵历史资料图等,系统全面呈现土山湾画馆的人物群像和历史发展轨迹。

《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首发式上,作者邹振环教授的新书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关于“世界”的想象如何在中国生成和演变的复杂过程;一是16至19世纪末漫长的岁月里,明清间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的合作,如何编译汉文地理学文献,将有关世界的地理知识呈现给中国读者;二是中国人如何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阅读方式,利用明清汉文西学地理文献所承载的知识资源,想象“世界”和“中国”的地理涵义和文化涵义,从而进行关于“世界想象”的认识和建构自己的“中国意识”。

今年上海书展首度集结一批有较高认同度的特色出版品牌,将聚光灯投向更多细分书系,解码品牌成长之道,凸显了书展的精品意识

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展位,“薄荷实验”“六点读书”等子品牌一字排开,引来不少读者驻足翻阅。该社社长王焰告诉记者,《寻找门卫》《生命使用手册》《亲密的分离》都是“薄荷实验”书系引进推出的人文社科类著作,有一定的话题热度,在年轻读者群体里颇具黏性,社交平台上的书评留言“质量很高,有见地”。“希望通过深耕细分类别或赛道,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聚拢相应忠实用户,也能扩大出版品牌的美誉度。”

此外,位于西厢房的民营出版品牌展区,磨铁、新经典、中南博集、果麦、后浪出版公司、九久读书人、天闻角川、联合天畅、荣信教育、启发、爱心树、浪花朵朵等济济一堂。“这次和多家国内知名民营出版品牌合作,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市场反馈,有助于出版人及时调整复盘。上海书展进一步体现了其书业晴雨表的风向标引领意义。”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说。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