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尚高笔名一冰,1947年出生,崇明竖新镇人。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上海第三十五棉纺织厂退休。现为崇明文史研究会会员,十多余年间撰写地方文史资料40余万字。在市级与本地刊物发表文艺作品多篇。©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微信:anxinlu)。
“洋”字细说
(资料图)
“洋”,《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之一是“外国的”、“外国来的”。
从我们先祖起,把外国人称为“洋人”,把外国的泊来品称作洋货,如人们熟知的有:洋伞、洋布、洋油、洋号、洋锹、洋纱、洋火、洋琴、洋盆、洋碗、洋袜、洋服、洋针车……把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楼房、开设的公司,则以洋房、洋商、洋行称之;从国外引进的动植物,也无例外的以洋定名,如洋种猪、大洋马、洋芋、洋葱、洋白菜、洋姜、洋橄榄……等等,不一而足。
一个 “洋”字就作为本土的与外来的区分。
由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差异,尤其一些发达国家或其某一领域的技术先行,走在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工业前头,而广阔的中国市场必然为列强产业所占领,于是在我们周围就充斥着来自境外的洋货。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洋”字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
如洋号,原是西洋乐器,也称喇叭,公元三世纪由阿拉伯传入中国;劳动工具洋锹,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流传中国的……这些都是源于外国的物品。
而我们所熟知的洋油,也即煤油,清王朝末年之前我国主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石化工业,彻底摆脱了外国的掣肘,而明明已是国产产品,仍被许多人称作洋油,大概是受原始定名影响的缘故。如洋伞,它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据传,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是我国鲁班,之后从中国流传到欧亚,而十六世纪时外国人发明了铁伞骨,后来流转到中国,成为了洋货。如布,本指麻布,在我国还没有货币流通的时代,它是人们物物交换的媒介,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后有了原棉纺织后,我国的棉织土布远销国外,享誉世界,在外国发明机器纺织后,其原棉织产品就被人们称为洋纱、西洋布(洋布)。
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起的西式教育,被称作洋学堂。洋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先河,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前进。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外国物事都被我们冠以带“洋”名称的,如汽车,外国在十八世纪初就开始研制生产,后来才引进我国;又如玻璃,世界上最早发明的是古埃及人和希腊人,到清末才引进到我国……这些却都没给它安上洋名。
我国古代有造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传入世界各国,那么,外部世界以我国的骄人发明不知冠以何名?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定需要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印正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哲理。
近代,还被人们创新了许多带“洋”的词语,比如有人出丑、闹笑话,被称作“出洋相”;对办事不精明、不内行的,被称作 “洋盘”;上海地区对学说外语不规范、学讲外地话走样的,被讥为“洋泾浜”……
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原先那些带“洋”的工业产品,现在都能自主生产,且众多物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却仍然拿“洋”说事,无非是习惯所使然也,有时似有不加一个“洋”字还不能让人明白所指呢。
当今文化界,在不违背原义的前提下,对某些物事作了书面语改变,如把洋琴写作扬琴,把洋伞写作阳伞……
期待着有更多带“洋”物事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更改。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编 辑: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