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洛峰


(资料图)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11月18日开幕后迎来首个周末,据统计,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各景点和各艺术区域共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到西樵去”也成了高频词。

拥有6000多年文明历史的西樵,此刻正与世界知名艺术IP擦出绚烂的文化火花,让这片古老的大地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坚持文化赋能,这是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题中之义。在大地艺术节举办的前一天,南海高规格召开文化发展大会。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指出,在经历拼经济、拼城建后,拼文化将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战场。南海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趋势,在文化创新发展上不断探索前进,通过文化赋能城市、扩大优势、赢得未来。

11月18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西樵镇听音湖畔拉开帷幕。通讯员供图

在南海新一轮文化发展布局中,西樵最应该拿出担当与作为,也最有底气抢抓新机遇。

一方面,西樵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辉煌的“双肩石器文化”,使西樵山成为当之无愧的“珠江文明的灯塔”,赢得了“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的美誉;这里有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它们更是独一无二的文旅大IP。

另一方面,市、区不断向西樵倾斜资源: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入围佛山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南海打造“三带三区”文化格局,西樵是重点布局之地;近年来在南海区一级的支持下,樵山文化中心、飞鸿馆等文化新地标在西樵拔地而起,南海大地艺术节首期举办地也设在了西樵。

使命在肩,机遇当前,西樵并未辜负大家的期待。在南海文化发展大会上,西樵拿出了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树立一个愿景——“国家文化公园先行探索区”,聚焦两大定位——打造“岭南水乡国际文旅度假胜地”和“大湾区文旅产业新高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和实现路径,力争到2025年年度旅游总人次破千万,到203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百亿元。

在《规划》中,西樵把大地艺术节与西樵山文化论坛、狮武岭南年度活动确立为三大活动平台。其中,西樵提出要持续运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活化在地资源,链接全域旅游,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塑造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南海示范。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西樵为大地艺术节定下的一个个“小目标”正快速变成现实。

西樵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讯员供图

首先,艺术节开展首个周末人气火爆,网络热度高温不减,表明西樵正迎来流量与口碑的“双爆点”。与此同时,文化的力量正塑造更加鲜明的城市形象和品牌,西樵代表南海,正努力讲好南海故事、彰显城市个性,让更多人知道南海、向往南海、爱上南海。

其次,大地艺术节自创立之初,就背负着“用艺术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在南海,134位/组艺术家带来73个艺术项目,他们因地制宜,改善利用老旧建筑空间,拓展村民文化生活空间,也引导更多人走进村落,带动村里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让沉寂多时的村庄日益活起来、火起来。

再者,南海是全省唯一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地处南海西部的西樵拥有为数众多的乡村,南海大地艺术节正发挥出“艺术乡建”的作用,率先在西樵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唤醒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儒溪村巾帼志愿者助力南海大地艺术节。通讯员供图

西樵儒溪村村民潘美霞把闲置的两层小楼房让出来,支持艺术家创作;在松塘村、儒溪村、平沙岛、凰岗村等艺术区域,当地村民踊跃报名成为艺术节志愿者,负责协助疫情防控、卫生打扫、交通引导和应急协助等工作……一场艺术节,让村民拿出了“主人翁”精神。正如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孙倩所言,通过大地艺术节项目,希望在村民中实现三个效果:“自豪称颂、自发理解、自觉维护”。

大地艺术节加持,已然成为“网红地”的西樵,显然值得我们更多的期待。

【作者】 林洛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