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20世纪的中国,风云激荡、涛涌波襄。作为传统的文化之一的书法,却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不息,期间出现很多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大家,萧娴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萧娴(1902—1997),字字稚秋,号蜕阁,别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她的父亲是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也是南社社员,工于书画,雅好诗词,自小就对萧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萧娴是少见的神童式的书法家。在她13岁时,父亲为广州大新百货公司大厦落成撰了一副对联,由萧娴擎巨笔书写,震惊了观众。在典礼现场,她又挥笔写下“壮观”两个擘窠大字,遂有了“南粤神童”的称号。


(相关资料图)

康有为在看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之后,专门写诗夸她:“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

后来,康有为成了萧娴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萧娴书论力主《广艺舟双楫》,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始从楷书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在他的指导下,萧娴苦临“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终成一代书法名家。

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法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康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石鼓文五言联

禽乐花如雨,鱼游水底天

萧娴挥毫

萧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书法是主体,她中年以前, 曾致力于画梅花,虽然老年后精力所限,不再弹旧调,但她的绘画基础对于书法的风韵的形成是起营养作用的。

她也善于作诗词,八年抗战中,国难深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她出于爱国的心情,作了许多咏叹时事的诗词,可惜因经常易地避难,诗稿遗失大半,幸存数十首,她录成《劫余草》一本。

林散之有《赠萧娴老人》诗赞美她的书法和诗词云:“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下注云:“君书学康有为,而词气又近郑文悼,小坡其字也。”郑文悼是清末光绪举人,他的词体洁旨远,句娇韵美,当时评论家认为可比之南宋著名词人清真、白石的。

萧娴抚琴

她也爱好戏曲,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家藏旧琴,虽然不拨不弹,却总觉得声韵自在。她认为无声比有声更饶声的雅趣,这是一种哲趣,很像一千多年前陶渊明藏琴不用的意味,所以自名其书 斋为“枕琴室”。

她善作对联、多自己亲拟,既饶哲理,又多情韵,譬如挽林散之的对联云:“绝艺是老,大聪为聋。”传为绝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