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美,与埃及浮雕、古希腊瓶画并称“世界三绝”。在这千年文脉闪耀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坚守与付出,他就是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齐鲁文化之星—— 朱卫华。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去倾听他和文物背后的故事。

紫云山下,静谧院落,朱红大门,汉画石刻……走进绿树掩映的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抚摸着眼前一方方汉画像石,朱卫华想起多年前他就是在这里结下了与武氏墓群石刻的不解之缘。他说:“1986年被分配到嘉祥文物局工作的,由于工作关系,有机会多次来武氏祠,被武氏祠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震撼,这么深厚的汉文化,需要真正把这些汉文化推向广大游客,让普通老百姓也了解到古代人的智慧。”

或许是内心的触动,又或许是割舍不掉的情感,2008年,朱卫华主动请调来到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专注于汉画像石的保护和汉文化的研究,到如今已足足有14个年头。14年间,朱卫华多次带领工作人员进行武氏墓群石刻保护方案研究与制定、汉画像石数据信息整理与存档、武氏祠汉画艺术推介与讲解等工作。最近这段时间,朱卫华和工作人员正在为武氏祠汉画像石石刻本体的修缮保护而忙碌着。

既要守得住,更要守得好。如何让陈列在馆内的一方方汉画像石更接地气、更亲民,是朱卫华一直挂在心上的事。为此,在精心打造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申请武氏祠考古遗址公园建立的同时,他还计划借用数字化手段,让越来越多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悦”读到“绣像汉代史”,体验到华夏风华。“现在正在规划建立武氏祠汉画像石数字博物馆,运用高科技的手段,让汉画像石故事中的人物从画像石中来,再回到画像石当中去,用故事性的方式、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大家对汉画像石有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朱卫华说。

14载岁月流转,飞逝了青春年华,沉淀下的是对文物工作深深的热爱。走在文物保护传承的路上,朱卫华坚定地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对新时代文物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期盼,作为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齐鲁文化之星,他将继续扎根基层,扎实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让中华文脉永续相传!

朱卫华表示,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下一步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把武氏祠当中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让武氏祠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记者 周生淳 郑春丽 )

责编|解海云 初审| 陈冬梅 审核|楚丽霞 监制|付国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