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是唐代王维《山居秋暝》诗中名句。
(资料图)
王维的诗,读之如画,
青翠竹林里传来了欢声笑语,
遥听远方脆如银铃的笑声,原来,
山村里的洗衣女们洗罢衣裳结伴归来了。
她们欢快地撑起莲丛中的渔舟,
带着歌声回家了。
渔舟荡漾起无数翠圆荷叶,
粉莲在细茎上摇曳生姿,仿佛起舞,
又仿佛是笑弯了腰的浣女。
莲动下渔舟
范泽锋 作品
渔舟,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生活。读王维的诗,会看到影影绰绰的渔人和浣女,在荷塘间,溪流激波,渔舟唱晚。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画同源,仿佛四面都在呼唤——呼唤美的到来。
莲动下渔舟,以诗寓画,以画拟壶。造型古拙、姿容挺秀,莲蓬莲叶为钮,壶体筋囊似渔舟似涟漪,线面明承暗合,转折适度,自有韵味。壶嘴自然胥出,壶把简洁有力,形态灵动自如;纽盖塑形别致,口盖严丝合缝,尽显功力。整器布局巧妙,别出心载,气韵端庄稳重,转合之间极尽精微又浑然天成,借着诗画合一的造型艺术铸成永恒,文人情怀跃然而出。
——
美学家柳宗悦有言,观察器物的时候,要抛弃脑中固有知识。特别是凝视茶器,不禁发现,美就存在于实用的日常工艺之中,也就是说,先有物,后有美。这种先后次序,或许源于文人雅士与寻常茶客之差,或许源于绝对之美与相对之美之差;或者换言之,将茶壶摆放在堂皇的茶席之中,与放在日用的生活空间之中,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正如千利休觉得,将茶器放置在寂静的茶室之中,一旦它发挥出最大的实用的同时,美才能真正显现。这就是为何资深茶客都会懂得:好用的壶,才最美。
因为那壶里盏里盛着的,不仅有茶,还有渔舟,有阳光,有一望无际的荷塘,还有记忆里磨不掉的流水声、浣女的笑声、虫鸣声、树叶在微风下的沙沙声,这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它不在远方,就满满地盛在我们喜欢的一壶一盏里。用久的器物,就会变成家人,就像这茶与盏一样。
每一个季节,都有可爱的风景,
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