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学习书法都要去临摹,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一件事。古人也是这样的,他们都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尽量是把作品临摹得十分肖像的。但是,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位很喜欢王羲之《兰亭序》的人,他所临摹的《兰亭序》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被苏东坡看后,严厉狠批,从此历史上再也没有这个人的书法名气了。

事情是这样的,宋代史学家曾敏行在他所著的《独醒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客有谓东坡:‘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笑云:‘工摹临者非自得,章七终不高耳。’余尝见子厚在三司北轩所写《兰亭》两本,诚如坡公所言。”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有一人问苏东坡,说,章子厚每天都要临摹《兰亭序》一遍,苏东坡就说,他这样临摹,以后肯定成不了大气候。事情果然如苏东坡所说,这个非常喜欢书法的章惇在书法史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只是政治上稍有名气。

苏东坡为什么要对章惇的书法进行严厉批评,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终不高耳”?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章惇临摹得太像,太逼真,而是苏东坡从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章惇自己的影子。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水平在提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面目,即古人所说的书法要“自成一家”,但章惇的书写功力非常深厚,却缺少自己的“体面”,这一点是苏东坡所不看重的。

北宋是书法尚意的时代,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是继五代之后的长期探索而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早在北宋初年,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就曾经提出书法“要自成一体”,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后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也相继提出了“自成一家”的艺术观点,对人们学习书法、书法创作奠定了好的思想。

书法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艺术,而艺术的东西,除了要向前人学习、借鉴以外,更要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学习前人,就是学习他们在书法上所创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但如果拘泥于其中而不能出来,这就是“泥古不化”。所谓“创新”,其实并不是指书法要脱离于前人的法度和规则,而是要在此规则之下,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但是,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创新,并不是胡乱地书写,它必须是建立在前人法度之下的创新,当代一些书家所谓的创新,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如有的人用针管“射书”,有的人竟然是“盲书”,还有的人是毫无节制地用“吼书”、“叫书”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这些现象却被人们嗤之以鼻,反而成了人们的笑料,就是因为他们的书写脱离了书法的基本法度。

前人的法度是经过几千来人们共同所认知的,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的,如果有的人想一蹴而就成名成家,是万万不可能的,也是不能被历史所承认的。学习书法就要在前人这里打下坚实基础后,借鉴、参考前人的书写法则与经验,才能在“创新”中有所感悟,灵感也会不断产生,这也就是很多书法名家为什么要坚持一生都要临帖的主要原因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