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唱戏向来分行当流派,戏迷看戏也分流派,旧时大家的娱乐方式较少,听戏看戏成了很多人热衷的休闲方式,今天咱们就来细细剖析一下旧时戏迷都分为哪几个流派。

01

“耳派”


(相关资料图)

只带耳朵进戏园,坐那儿基本不睁眼,就听唱念是味儿不是味儿。时有睁眼也是侧身望天儿,独不看戏台。一只手则在大腿上拍板;若手上端茶嗑瓜子,则以脚尖儿点地拍板,总归板眼不能停。内行唱戏讲“心板”,他们是“手脚板”。“耳派”闭眼拍板时,嘴里常伴以小声儿哼哼腔儿。所谓哼哼,即鼻子里出声儿,有音无字,只闻旋律不见戏词儿,味儿倒是满浓。哼哼与本嗓儿大声儿唱完全是两回事。仅听哼哼,以为他就是某名家;若让他大声儿唱,也许连嘴都张不开。当然“耳派”口中永远说“听戏”,凡说“看戏”者必被他笑为外行。

02

“角儿派”

“角儿派”与“耳派”常有交错。“角儿派”听戏不问戏码儿,先问头路角儿是谁。二人一见面,甲问乙:“今儿听谁啊?”他们听戏以角儿为中心。“角儿派”对某某角儿的拿手戏都如数家珍,只要报出名号,就知道大概该是什么戏。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心中的那几位角儿,除此之外凡别的演员一概不感兴趣。

03

“术语派”

“术语派”张嘴就是梨园行内术语,量多且冷僻,即便跟不听戏的人说话,也不在意人家懂与不懂。满嘴江湖切口儿,仿佛地下人士工作接头,旁人猜不出他们是聊舞台戏曲。最起码常有如下词汇充斥口中:铆、掭了、抱裉、洒狗血、拿贼、吃螺丝、对啃、见响儿、喝了、钻锅、上吊、抽签儿、炒鸡毛、皮儿厚、开闸、炸窝、下剪子、呲了、蹚水、倒二、换胎、砸夯、打铁、一边儿沉等。满嘴术语的戏迷就是典型内行癖。

04

“起居注派”

“起居注派”则是精力心思多花在角儿的出身履历和生活细节上,不大谈剧艺玩意儿。比如问起某角儿某年某月某日于某戏园儿唱的某出戏的某句腔儿,他们能张口哼出来。再如角儿的师承、搭班儿、绝活、喜好、行踪、祖宗八代等情况多有详查。他们能给每位义务的作“起居注”,可谓活档案。

05

“日瘾派”

每日必聊几句戏。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戏不能不说。他们一般有固定的几个人,也有固定地点,手里端着一壶茶,嘴里吧嗒着香烟,和老友每天总得碰个面儿聊几句,不聊几句过不去。

06

“雅格派”

这些人有着较高文化修养和身份地位,比如学者、文化名流、社会贤达、名公巨卿、报界人士等。这类戏迷身为雅士,讲究格调,是谓“雅格”。他们玩儿票都是整出大戏,行当全,水平高,其手面非寻常戏迷可比。该派在庞大戏迷群体中比例不高,但绝对不是少数。西安究竟是历史古都,各路“神仙”藏着不少,对雅格派不可小觑。

来源:京剧道场

编辑:明   明

审核:杨   瑶

终审:李承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