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本名周卓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绍兴,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理事。现已出版诗歌集《一首云雀唱的歌》。其诗歌在《散文诗世界》、中国诗歌网等多家平台发表。

《树皮》

地铁一号线,风有点凉


(相关资料图)

毛衣、衬衫、短袖、凉鞋

这个五彩的初秋

空中旋转下

一片叶子

黄色得坐在土上

有点凉

树又穿上了一层衣

像你用双臂

悄悄蒙着脸

黑暗中

只有医生的脸上有道光

那是你的模样

医生说:小朋友,要照相啦

快出来

就这样,第一张照片

蒙着半边

看到得

是云的背面

那里晴空万里

我在这个早晨

添置了一件长衣

“咚”一蹬

树又穿上了一层

红褐色的皮肤

近日,一场关于诗人朱朱的诗歌分享会在大运河畔举行。朱朱的老师、朋友、家人以及读者们集聚一堂,围炉谈话,一起畅谈他们眼里的诗歌。

此次诗歌分享会主要围绕朱朱出版的第一部诗歌集《一首云雀唱的歌》展开。分享会上,朱朱针对自己创作这部诗集的初衷进行了阐述,对诗歌的人生感悟进行了畅谈,也对推动这部诗集前进、变成铅字的老师做出了发自肺腑的感谢。

聊及创作初衷,朱朱坦言,《一首云雀唱的歌》共分7个部分,每一个诗篇来自她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2018年的春天,怀孕的我正在经历人生一个全新阶段。我开始对自己、他人和世界有了近一步的思索。于是在通勤的地铁上,我顶着孕期的痛苦,写下了这部诗集的开篇《七月》。”

在少年时代,朱朱便开始了诗歌创作,但都未曾想过将其整理成册。“直到两年前,在我的恩师——西溪文化研究会前会长单金发老师的鼓励下,这部诗集才得以变成了铅字。”朱朱聊到的单老师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一直鼓励自己要在写作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要在自己的人生里留下来过的痕迹。“新锐诗的诞生,是心灵的大地上长出的一片充满希望的辽阔原野,原野上每一粒种子的茁壮成长,都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希望在无尽的原野上茁壮成长,只有前路远方,没有退路彷徨。”这是恩师单金发老师对朱朱诗歌的评语。如今,单老师已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段话是他对朱朱的叮咛和寄语,它将带领着朱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带彷徨,不走退路,一路前进。

在分享会中,朱朱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感悟,聊到诗歌创作的源头。其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便是她与丈夫早上起来给彼此挤牙膏这件生活小事。事情虽小,但让朱朱感受到了生活的美丽。她认为,挤到牙刷上的牙膏,就是迸发出诗歌的一个小源头,是可以挖掘、创作的物象。它们看似日常,却从日常中脱胎。朱朱从一天生活的开始举例,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上班。“这些我们在生活中容易忽略、容易将其作为惯性的事情,都将会是诗歌创作的素材。”

而谈及书名的确定,朱朱坦言,诗集里并没有一首讲述关于云雀的诗歌:“选取这个书名的缘由,是因为我女儿小小宝。小小宝在我的肚子里长大的时候,就像一只小云雀,一直在我的耳边、我的内心,唱着一首关于生命的歌曲。”

在分享会的最后,现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金永炎老师亲手写了一幅“云雀之歌”的字画送给了朱朱,鼓励她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能够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金永炎

(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

“不同于其他,朱朱的诗歌没有虚无缥缈之感。她的诗歌里写的是生活中的事,自己身边的事,阅读起来非常有哲理、韵味,让人感受到这些诗歌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

▲俞长寿

(《社区前沿》执行主编,西溪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诗歌能反映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的想法。诗歌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思想的呈现方式。诗人朱朱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中,她的诗歌就活了过来,充满了生命和灵气。”

▲田金友

(《杭州市西湖区志》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

“作者的新诗让人读了很新鲜,非常有启发,确实如同她的书名般,像一只云雀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讲述身边的一件小事,一个小人物,气候物象,先生小孩。她的文字很优美,对生活的观察非常得深入仔细,给人亮丽且耳目一新之感。”

▲应林森

(《杭州市西湖区志》首轮志责任编辑,浙江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会员)

“朱朱的诗歌,都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真实的家庭,个人成长。她的诗歌没有浪漫,没有激情豪放,而是一种朴素,如同散文般,娓娓道来。”

▲陈铮

(笔名陈虚炎,从事文艺写作,杭州诗人,编剧,文艺评论家)

“朱朱本身是编剧出身。写剧本的作者,往往用真实的物象来表达情感,非风花雪月的内容。而朱朱的诗歌也抓住了这一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好友:“在朱朱的诗歌里,我感受到一种力量,让我们对结婚生子有了新的理解。读完她的诗歌,可以从中找到她这些年生活的历程,也能感受到她对人生的理解。”

读者:“写诗像拍照,从很小的地方就能得到感触。将这些感触写下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生活,也排解了忧愁,从而更加激励自己往前走。我感受到诗人朱朱诗歌里,可以给我的共鸣。”

记者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两种艺术形式。其一是话剧,它是“加法中的减法”,用丰富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让观众在“恢宏”中走进去,从“思考”中走出来。而另一个,则是诗歌。它是“减法中的加法”,用有限的言语,抒发无限的情感。这份情感,可以沐浴月光,也可以亲吻尘土。拜读朱朱的诗,过往的点滴也不断在脑中浮现。而所有的美好与不美好,皆是生活,皆是人生。

记者张家榕

摄影顾玲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