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资料图片)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十讲比较

此篇取名“比较”,而不是“比对”或者“比照”,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对象可“对”、可“照”。

我学《论语》已经有几年了,笔记是纯手工逐字录入。参考对象有纸质的整本的书,也有网络上对某一段的解释。

今年参考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简体字本),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16年重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我拿我的笔记和该书进行比较、推敲,很受启发,有很多收获,进行了多处修改、调整,但同时也还存有很多疑惑。

我一直坚持,对《论语》的注解没有标准答案。我不想迷从杨先生,也不想让疑惑一直是疑惑,所以将我在今年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拿不准的地方列于此篇,希望能和读者们一起讨论、共求进步。

【有德】【仁】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言:善言,有价值的言论,言之有物、有理、有种、有趣。

有道德的人,他自身就是善的教材,就是别人学习的榜样。有道德的人所信奉的,他所坚守的,他所传扬的,必定是有内容的。但是讲经布道、夸夸其谈的人很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不到行动中去。

仁者肯定也是勇者,但是勇者,承认你是勇者,但你却不一定是仁者。

仿照孔子的说法,还可以说“有才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才”。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前半句)译为“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评弟子】【南宫适】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ao,4声)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字子容,以字称可以称为南容。他是个谨小慎微,安分守己,不喜欢逞能的人。

所谓问,可以是说出自己的判断,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听听老师对自己判断的看法儿。

羿是有穷氏的国君,以善射名。奡(ao,4声)是过国的国君,相传为夏代的大力士,擅长水战,力能陆地行舟(在陆上拖泥橇或冰橇)。他们联手篡夏,被少康消灭。

荡舟:顾炎武《日知录》云:“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陈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帅谓之荡主。荡舟盖兼此义。”译成现代语,大概就是用舟师冲锋陷阵。

禹是夏代的开国之君,姓姒,名文命。

稷是唐尧的农官,周朝的先祖,农耕文明的始祖。

南宫适的论断是:羿和奡都很勇猛,都是好汉,也都好战,最后不得善终;禹和稷亲自劳作抓生产,默默耕耘,反而最终拥有天下。

好战者必因战而衰而亡,好生者必因生而兴而王天下。

孔子有时候说“不知”,其实是委婉地表示否定。有时候“不答”,不置可否。想想,也很有意思。

孔子对南宫适的判断不置可否,可能对“稼而有天下”持保留意见。但是他很欣赏南宫适的人生态度,所以等南宫适出去了,反而赞美他,夸他是君子,道德高尚。

【共勉】【君子】【小人】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翩翩君子有时候也难免做出不地道的事,人非圣贤,有失误,甚至因为犯糊涂而失足太正常了。但是不要指望人渣能做出什么好事,就像狗嘴里永远吐不出象牙来。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君子之中不仁的人有的罢,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评外人事物】【人】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孔子一评子产,二评子西,三评管仲,三人都是政界的老前辈。

孔子说子产是个惠人,即宽厚仁慈、施惠于民的人。

子西,即楚昭王令尹公子申。子西是吴兵入楚后,辅佐昭王复国的功臣,两度让政,亦有令名。立昭王,而改纪其政。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阻止之。他不听叶公之劝,引发白公之乱,死于难。他看不上孔子,孔子也看不上他,说“就那样”。

孔子对管仲有褒有贬,这里是赞扬。孔子说管仲“仁”,把伯氏在骈地的食邑统统剥夺,只给伯氏吃粗食,但伯氏到死都没有怨言。

伯氏,齐国大夫,名偃。

骈邑,伯氏的采邑。

没齿:死。

荀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人也”译为“人才”。}

【评外人事物】【人】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防:在今山东曲阜市东,是臧氏的私邑。

后:后人。

要:要挟。

臧氏是鲁国三桓以外的另一支重要贵族。

臧武仲本来是臧宣叔继室所生的幼子,宣叔废长立幼,臧武仲继位不合法。他还参与了季氏的废立,同样是废长立幼,既得罪了被废的季氏长子,也得罪了孟氏,在孟氏和季氏的矛盾中,无法立足,遭诬陷和围攻,逃往齐国。

后来他又回到了鲁国的防地,向鲁君提出要求,以让他的后人来继承他的卿位为条件,自己才离开防地。如果鲁君不答应他的条件,他很可能会据邑反叛。

孔子认为,这分明就是要挟君王,他说是“不要君”,孔子根本不信。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臧武仲[逃到齐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我是不相信的。”}

【评外人事物】【人】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是性情中人,临难不苟,宁肯死节。他觉得管仲、召忽共同辅佐公子纠,争位失败后,召忽自杀殉节,是好样的,管仲苟活投敌,是耻辱,他恐怕称不上“仁”吧?

但孔子不同意,他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不是以兵车之力,而是赖管仲之力。管仲借齐恒公给的这个平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天下因管仲而安,所以他完全当得起这个“仁”字。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不以兵车”译为“停止了战争”。}

【言】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zuo,4声,羞愧。说大话,不脸红,大言不惭。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

朱子曰:“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那个人大言不惭,他实行就不容易。”}

【为政】【事君】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在老师的印象里是好弄虚作假的,所以有“勿欺也”的警告。

犯:犯颜谏诤。

子路问如何敬事君主。孔子叫他不要说假话欺君,而是要犯颜直谏忠君。

也就是说,臣对君,可以直指他的错误,这是被允许的,但是不能欺骗他,不能把他当傻子一样糊弄。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犯之”译为“触犯”。}

【共勉】【君子】【小人】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下达,是达于眼前利益。

上达,是达于道义、德义、仁义。

朱子曰:“君子循天理,故曰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曰究乎污下。”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贤】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事后诸葛,不由结果逆推别人当初是存了欺诈之心。

亿,同“臆”,猜测。不去无端猜测别人是不是不讲信用。

你不这样做,也能预先判断对方的阴谋,那才算是高明。

不事后诸葛亮,也不臆测对方是不是会守信,而是在事前,根据相关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才是贤明的人!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罢!”}

【自评】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生卒不详。直呼孔子的名,应该是一位长者。

何为是,“是”在这里作副词用,“如此”“这么”的意思。

栖栖,即恓恓遑遑,意思是不安定。

佞,就是卖弄口才,兜售自己。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这么颠沛流离,到处游说,不是属于‘佞’吗?”孔子的口才非同一般,他辩解说:“不是我爱卖弄口舌,而是担忧人们太顽固。”

孔子也懊恼,我都做成我最不喜欢的人了,但是他们还听不进去!苦口婆心还听不进去呢,靠点拨能点醒吗?

“疾固也”,是不是也可以解释成:因为这个社会病得太厉害了!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疾固也”译为“而是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

【评外人事物】【事】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对马不好,动辄拿鞭子抽,但是马还是很配合人,甚至关键时候能救人的命。有人问,马的这种精神好不好?

孔子说那怎么行,以德报怨,那该用什么报德呢?

以直报怨,就是说我虽然不满你,但我不跟你一般见识,不能你抽我一鞭子我就得踢你一蹄子,而是我还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尽力即可,咱俩没再多的交情,尽心则谈不上。

以德报德,就是说你对我有恩惠,你对我有感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你对我的好我是知道的。

《老子》有言“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能当时流行“以德报怨”之说,而孔子反对该说。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后半句)译为“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自评】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下达如果是指眼前利益的话,上达就应该解释为“道义”。

下学而上达,则是指下学基本知识,上求修身进德。

尤:责怪、怨恨。

上达:上通于天,了解天命。

孔子又在那里哀叹没有人了解他。子贡问他何出此言?孔子说:“我不怨天尤人,我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别人不知道我就不知道我吧,老天爷是知道我的!”

孔子很会归因,做得好了就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继续努力。做得不好了,就是老天的原因,我仍要努力争取。

皇侃《义疏》: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下学而上达”译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他评】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磬,石制打击乐器。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击磬也是跟师襄子学的。师出名门,有一定的功力。

荷,肩扛。

蒉,kui,4声,草编的筐子。

鄙,俗气。

硁硁,keng,1声,击磬的声音。

厉,是穿着衣裳过河;揭,撩起衣裳过河。

果,果决。

末,通“蔑”,无的意思,没有办法。

难,辩难。

孔子在卫国谋到一个岗位,但是并不满意,过得不快乐,在家击磬,抒发情怀。

有个担草筐的人从他门前经过,听出了孔子有心事。他说,听你的磬声,是有心事吧。听了一会儿又评论说,硁硁之音,太俗气了。没人了解你,你不就那点事嘛。《诗经》里说,涉世如过河,深有深的办法,浅有浅的办法。能不湿衣服最好,不能不湿那也没办法。

孔子听到后说:“果真如您所说呀!如果能有您这样的境界,那世上就没有难事喽!”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斯己而已矣”“末之难矣”译为“这就罢休好了”“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共勉】【君子】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敬:严肃谨慎。

这里,子路问孔子,三问三答,是讲做人的三种境界,一层比一层高。“以”后面是“修己”的目的。

第一层,子路问孔子,怎么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答,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存敬畏,就是君子。

第二层,子路问,如此就可以了吗?孔子答,更高的要求是,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三层,子路又问,如此就可以了吗?孔子答,更高的要求是,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够帮助天下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但这件事,就连尧、舜都没有完全做到哩!

人,指的是上流人士。

众,或百姓,指的是下层大众。

程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知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译为“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评外人事物】【人】

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里,里名,是孔子的姥姥家,即颜氏聚居的地方。

阙党就是住在阙里的乡亲。

童子,是20岁以下的未成年者,但不是小小孩儿,而是半大小子。

这个年轻人,是个爱出风头的人。他在礼仪场合负责传达辞命。

有人问,他是个追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呀,与长者平起平坐,与长者并肩而行。他不是个‘上进’的人,而是个‘躁进’的人。

孔子很看不惯这样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个人少调失教,不懂规矩,没有分寸,不懂礼貌。可能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不能落实到行动中,哪能算真懂?!

礼:童子当隅坐,随行。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孔子言:吾见此童子不循此礼,非能求益,但欲速成尔。故使之给使令之役,观长少之序,习揖逊之容,盖所以抑而教之,非宠而异之也。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将命”译为“来向孔子传达信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