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在网络上看到的奇事。


(相关资料图)

农民大叔在山里挖出一块怪石头,

整个石头外表泛绿,隐隐透光。

这块石头,通过表皮,一看便知不一般,

大叔坚称是翡翠原石,而有的人说是玛瑙。

这是大叔搬运过程不小心磕掉的一角,

可以看到肉质的深蓝色,相当养眼啊。

当然,这块原石是不是玛瑙原石,小编也不确定。

但是确定的是,它不是翡翠原石。

那么翡翠原石具体有哪些特征呢!

翡翠的原石有两种:山料和仔料。

山料是从山上直接开采出来的,形状不规则,

有很多棱角和裂纹,结构相对较粗糙疏松,

没有外皮,质量相对较差。

仔料,指翡翠的砾石。

翡翠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后滚下山坡,

被洪水或河水带入山沟或小河中,形成仔料。

在滚动搬运过程中,翡翠矿石碎块的棱角被磨圆,

原来裂纹多或疏松的部位被磨掉或崩落。

翡翠原石常有一层风化壳。

由于风化壳的存在,以致无法观察到翡翠内部。

而对翡翠原石的鉴定则主要是,

通过观察风化壳表面出现的各种现象,

推断该翡翠原石内部质量的优劣。

(一)皮壳

绝大多数翡翠原石有风化壳,称为“皮壳”。

如果皮壳比较粗糙、有沙粒感的翡翠原石,称为砂皮石。

根据砂皮的颜色可分为:白砂皮、黄砂皮、铁砂皮、黑乌砂皮等。

其中白砂皮翡翠内部往往没有颜色,

如果有也是淡淡的绿色或紫色,但一般透明度较好;

黄砂皮的翡翠原石内部可能有较多的绿色,

但多数颜色不均匀,有时也可能有较浓艳的色根,

一般认为铁砂皮的皮壳很薄,内部品质较好,可出高档料。

黑乌砂皮为颜色较深的黑色、绿色,

一般认为内部会有较深的绿色部分,甚至可出现满绿的翡翠,

但是黑乌砂皮翡翠原石变化非常大,

有的里面绿中带黑点、有的里面是很干的绿、有的里面绿很脏。

石灰皮呈灰白色,皮较软,可用铁刷子刷掉石灰皮层,

多数是高岭土化所致,内部一般种质较好。

此外,还有经过水的冲刷,外皮光滑,

手摸上去没有砂的感觉,很细腻的水石皮。

这种皮很薄,颜色也有多种,有褐色、青色、淡黄色等。

由于水皮石的皮很薄,强光可以透过,较容易判断里面的情况。

水皮石的翡翠一般都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

较致密、细腻的部分保留下来了,所以一般品质较好。

总之,可根据翡翠皮壳的颜色、

致密程度、光润程度、厚薄等,

推断翡翠内部颜色、透明度、净度、结构等优劣程度。

(二)松花

“松花”是指翡翠皮壳上绿色的表现,

也就是翡翠内部或浅层绿色在皮壳表面的一种表现。

由于致色离子的种类、浓度和空间分布

在一定的成矿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根据松花颜色的浓淡、数量的多少、形态的变化,

可以推断翡翠内部颜色的变化和分布。

如果松花的颜色浓而鲜艳,价值就会高;

如果翡翠皮壳上没有松花,一般内部可能很少会有色;

而皮壳上多处有松花,则内部可能存在颜色仅仅存在于表层。

另外,松花是否渗入翡翠内部,渗透的深度等,

也是推断颜色好坏的依据之一。

(三)蟒

“蟒”是描述翡翠原料的术语,

是指翡翠中的绿色条带在风化壳的表现形态。

一般呈凸起的曲折细脉状分布在风化壳表面,

是判断有无颜色及颜色分布状态的一种依据。

一般细粒致密结构比粗粒疏松结构抗风化能力强,

绿色部分比无色部分抗风化能力强,

所以与无色、浅色粗粒疏松结构的基底相比

是细粒结构的绿色部分凸出来,形成蟒带。

蟒带的形态、颜色、走向、倾向是判断翡翠绿色变化的重要标志。

(四)癣

“癣”是指在翡翠原料皮壳表面上出现大小不同、

形状各异,呈黑色、深绿色或灰色的印记。

如果在一个面上出现有大量的片状癣,

而另一个面上有大量的点状癣,

那么内部可能含有太多的阳起石等产生癣的矿物;

如果有一些癣仅仅在一个面上有表现,

而且都是片状癣就有可能仅仅在表面有一点“脏”,

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五)雾

“雾”是指存在于外层风化壳与内部翡翠之间的一层雾状不透明物质,

实际上是一种硬玉矿物退变质作用的结果。

雾有厚有薄,颜色有白雾、黄雾、黑雾和红雾。

雾的有无及雾的颜色反映的是原岩的信息,

雾的出现是有翠色的一种预兆,

不同颜色的雾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

一般红雾和黄雾是由于含铁量高而引起的,

而高铁又使得翡翠绿色发暗;

白雾表明含铁不高,是较纯的硬玉岩,

有可能出正绿色高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