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推送的第243书单

眨眼间就进入了2022的最后一个月,时间飞快得不可思议。同样快马加鞭的还有近期刚刚问世的新书。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桑塔格传》,到现象级科普频道解析人体免疫系统的《战斗细胞》,再到摄影、艺术、设计、时尚,本期书单从国内外近期出版的新书中精选出12本,内容涵盖你可能感兴趣的各个领域。虽然这个即将过去的2022充满动荡与艰难,但还是可以通过阅读,让这一年少些遗憾,让全新的2023年多些期许。


(资料图)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作者:[美]本杰明·莫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姚君伟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将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她留下的关于艺术和政治、女权主义和同性恋、弗洛伊德主义和美国主义的种种论著,是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桑塔格是真挚热切、充满激情、奋发踔厉的,也是自我迷恋、超凡脱俗、令人发狂的。在这部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中,本杰明·莫泽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集在一起,可谓“铸造偶像,然后又将之打破”。他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加州大学的海量一手资料,完成了这部“迄今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桑塔格传记”。尤其是,这部传记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中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她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真实面孔,以及她不断破裂的亲密关系和数次经历的身心痛苦,如何成就了她卓越的创作。

《在场:21个故事讲述日本的女性经济学》

作者:[英]比尔·艾默特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林小慧

日本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安全、稳定、有弹性和高效的社会。然而,这种表象掩盖了这个国家的脆弱性,包括人口老龄化、生产率增长缓慢、低工资、不稳定的劳动力、婚姻率和生育率下降,以及极端的性别不平等。

但通过这部《在场》,英国《经济学人》前主编比尔·艾默特给了读者充足的理由去保持乐观。他在书中采访了21位来自商业、艺术、外交、政治、音乐、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榜样人物,包括大众熟悉的小池百合子、林文子、河濑直美等人。这些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法律、政策与习俗的转变如何促进了日本的女性就业,及女性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如何改善了职场和社会环境。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日本注定会有一个女性参与度更高的未来,而如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和私人行动加速这种变化,这个国家将在未来几十年间实现更大的社会正义和可持续繁荣。

《战斗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奇妙之旅》

作者:[德]菲利普·德特玛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译者:李超群

我们经常听到或主动去说“提高免疫力”。我们都知道,发烧、喉咙红肿等不舒适正是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但我们大多数人从未真正地追究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免疫系统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免疫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生命构成之一,其复杂性仅次于人脑,也是保障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屏障。在《战斗细胞》中,广受欢迎的YouTube科学频道、视频总播放量超20亿次的“简而言之”的幕后主脑菲利普·德特玛,将带领读者踏上穿越这一“人体防御工事”的旅程。

它以故事性的讲解、生动奇特的比喻和极客风格的CG插图,描述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类细胞及重要蛋白,介绍与人有关的各种微生物,以及自愈、发炎、流行病、抗菌、抗病毒、寄生虫、过敏、疫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种种健康议题,堪称一门有趣的速成课程,也让最复杂的学科之一——免疫学变成了一场令人惊叹和扣人心弦的冒险之旅。

《推特机器: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

作者:[英]理查德·西摩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译者:王伯笛

近日马斯克收购推特的新闻闹得轰轰烈烈,也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契机,去了解这一全球知名的社交媒体。本书书名中的“推特机器”来自超现实主义者保罗·克利在1922年发明的鸣啭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种引诱人类坠入地狱的邪恶机器。

借用这个名称,本书作者理查德·西摩试图告诉我们,以推特为首的社交媒体如何吞噬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表达、写作和思考的方式,让我们沦陷为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网络居民,并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书中摒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社交媒体的陈词滥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既让人感到新颖,也不寒而栗。

《略萨谈博尔赫斯》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侯健

本书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的专题文学评论,系统收录了他在过去50年里针对博尔赫斯的访谈与评论文章。

略萨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欣赏博尔赫斯。他在青年时期对萨特等作家更感兴趣,对博尔赫斯这样的纯文学作家则予以排斥。但他的想法逐渐发生转变,博尔赫斯和福克纳等人最终成为了对略萨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此后,略萨在世界各地的演讲、授课多次以博尔赫斯作品为主题,分析其作品的内容、技巧、哲思。

略萨第一次采访博尔赫斯是在1963年。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博尔赫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识乐趣”。在这本书中,略萨以举重若轻的姿态,既保持着对博尔赫斯的尊敬,又将他隐藏极深的瑕疵悄然揭露,指出哪怕是博尔赫斯也绝非“绝对的完美”。同时,书中还收录了略萨对博尔赫斯的采访、他为博尔赫斯写的诗歌等一系列从未发表过的内容,堪称是真正的跨越世纪的大师对话。

《瘟疫之夜》

作者:[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龚颖元

这是诺奖得主帕慕克构思四十年的力作,是一部深度思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百科全书式小说,通过追寻正义的英雄与死亡恐惧相互缠斗的跌宕历程,构筑了一部充满悬疑色彩的史诗。

故事发生在1901年,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在列强虎视、密探遍布、帮派纷争、流言四起的明格尔岛上,瘟疫悄然蔓延,谋杀接连发生。

帕克泽公主和她的丈夫努里医生、侍卫卡米尔一起来到这座岛上对抗瘟疫,并试图和当地总督一起,找出杀害帝国首席药剂师的真凶。短短六个月间,他们不仅遭遇了命运不可抵挡的变化,也无意中改写了历史的进程……

《瘟疫之夜》将丰富的现实主义描写和讽刺性的社会评论巧妙融合起来。这部小说捕捉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即由于无知和偏见而产生的永无止尽的文化冲突。它告诫我们,永远要质询历史,而不要否定或埋葬历史。

《The Power of Photography》

摄影的力量

作者:Peter Fetterman

出版社:ACC Art Books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内页

彼得·费特曼最初是一名住在伦敦的电影制作人和收藏家,于1994年开设了他的同名画廊,专注于人文主义摄影,以及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摄影作品。现在,Peter Fetterman Gallery已经是世界领先的商业摄影画廊之一。

在长达数月的疫情封锁期间,彼得每天在线上“展出”一张照片,并配上鼓舞人心的文字、名言和诗歌。这个数字系列引起了世界各地粉丝的共鸣。这部《The Power of Photography》从中选取了120张杰出的摄影作品,配以彼得的深刻见解。从梅尔文·索科尔斯基的奇异幻想到安塞尔·亚当斯的家庭肖像,这部摄影集收录了20世纪一些独特和令人鼓舞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是一个时间胶囊,让我们得以一窥过去的日子。同时,它们也在诉说着宁静、和平和对未来的希望。

《Matisse: The Red Studio》

马蒂斯:红色工作室

作者:Ann Temkin, Dorthe Aagesen, Henri Matisse

出版社: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内页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红色工作室》创作于1911年,后来成为现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幅画自1949年以来一直悬挂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它描绘了艺术家在巴黎郊区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他自己的艺术作品、家具和装饰品。马蒂斯将作品表面染成红色的激进决定让几代学者和艺术家着迷,但关于这幅画的起源和历史仍有许多东西有待发现。

本书是同名展览的出版物,对展览呈现的亨利·马蒂斯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进行了研究。它的作者阵容强大,包括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安·坦金(Ann Temkin)、玛丽·约瑟(Marie-Josée)和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以及哥本哈根国立丹麦美术馆首席馆长兼高级研究员多尔特·阿格森(Dorthe Aagesen)。他们撰写的叙述性文章追溯了《红色工作室》从最初的委托到其早期的展览、再到战后抵达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整个历程,在研究上具有突破性。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料,包括照片、信件和简讯,其中许多资料以前从未出版或展出过。

《A Coffee a Day: Contemporary Café Design》

每日咖啡:当代咖啡店设计

作者:Chris van Uffelen

出版社:Braun

交流互动,逃离日常生活,让想象力流淌,写作,阅读,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独自或与朋友相约在一家高颜值的咖啡馆喝咖啡,无疑是许多人在居家期间最怀念的事情之一;这段特殊的日子尤其让人感受到,这些城市空间的重要性在以往被低估了。

这种令人念念不忘、甚至朝思暮想的氛围并不是任何魔法。除了饮品本身,咖啡馆的内部设计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随着“精品咖啡”的概念深入人心,咖啡馆正在变得多样化。《A Coffee a Day》是对遍布世界各地、设计精良的咖啡馆的一次巡礼。从中国北京到加州的海滩,这些出类拔萃的设计无疑将给设计师与店主以启发。对于咖啡馆爱好者,这本书也值得反复玩味和珍藏。

《Italy 1900. A Portrait in Color》

意大利1900:彩色肖像

作者:Giovanni Fanelli

出版社:TASCHEN

19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曾说,“你可以拥有全宇宙,我只需拥有意大利”。今天,威尔第对意大利的呼唤不仅在本土的爱国者中回响,而且在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中引发共鸣,他们为这座靴子形状半岛的阳光、艺术和感性而深深着迷。

本书作为TASCHEN推出的复古彩色摄影系列,对1900年、世纪之交的意大利做了一次迷人的呈现。

穿过古典遗址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奇迹;走在黄昏空荡荡的圣马可广场上;沿着迷人的威尼斯水道和斑驳的阿马尔菲海岸前行——这本书串联起了威尼斯、罗马、比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维苏威火山、科莫湖等意大利最广为人知的目的地,探索这个国家非凡的绚丽风景和城市风情。书中的每张摄影都有着高度清晰的色彩和对旧日风情的生动描述,仿佛是一次次穿越时间的旅程。

《The World According to Lee McQueen》

亚历山大·麦昆的世界

作者:Louise Rytter

出版社:Thames & Hudson

从贫困的伦敦东区长大的穷小子,到著名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央圣马丁学院的毕业生,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从他在1992年的毕业秀开始就震惊了时装界,更加改变了时尚史的进程。

麦昆以其独特的激进美学而闻名,他还贡献了许多关于创造力的名言,例如“你必须知道打破规则的规则。这就是我来这里的目的,打破规则,但保持传统”;“我设计衣服是因为我不想让女性看起来天真无邪……我想让人们害怕穿我的衣服的女人”。这本书汇集了麦昆的格言,展现了这位传奇设计师的敏锐、机智和无拘无束的精神,以及真正有远见的人如何思考。这些语句对时尚、女性、美和本性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洞见,结合特别委托的插图,让《The World According to Lee McQueen》无愧为送给时尚迷和麦昆迷的完美礼物。

《Photographie: Christian Dior by Brigitte Niedermair》

迪奥:摄影师Brigitte Niedermair

作者:Brigitte Niedermair

出版社:Rizzoli

布里吉特·尼德迈尔(Brigitte Niedermair)是一名艺术家和摄影师。她扩展了时尚形象系统的惯例和偏见,专注于艺术和文化中女性身体的表现,以深刻的图像和引人注目的构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书探讨了迪奥和尼德迈尔美学之间的非凡关系,让照片散发出强烈的非传统女性魅力。书中用第一部分专门介绍了迪奥品牌与尼德迈尔在近年的合作,然后通过独家的图片组合,对迪奥的品牌历史和标志性作品进行展示。42件来自迪奥档案的作品被置于镜头前,通过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设计中的隐藏细节,也为我们审视这个迷人的大师级时尚品牌提供了非凡的视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