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说起“地摊货”都带有贬义,“地摊货”都成了假货或赝品的代名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马未都说事实上博物馆的许多藏品都是当年的地摊货,自己的博物馆也是。
在收藏界,马未都算是一指大师,一来是收藏大家,二来应该是捡漏大家。
谈到马未都,我们更要谈到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80%的藏品都曾是“地摊货” ,都是马未都”捡破烂“来的!
从“破烂王”到一位很接地气的大收藏家!
如今提起古玩界的大玩家,我们自然想起了马未都。
马未都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在古玩界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
它是国内第一家成立私立博物馆。
2008年的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收藏》更是让他被人广为熟知。
也成为了中国古玩界的第一号好代言人。
这时的马未都已经有上亿的身价。
新婚的彩电都不要了就拿去买“宝贝”,还不知马老的夫人当时是作何感想的......
想来,收藏这件事,是要花费不小代价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过了这一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1997年,马未都创办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他说“我的馆藏内容丰富,品种多、面积大,在私人博物馆中我是最认真去做的,是不是第一,观众自有公论。”
为收藏文物,马未都可是一掷万金,他希望自己的博物馆:
不但带给主人精神愉悦,而且承担着普及文物知识、丰富百姓生活、追寻失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马老认为,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发展的水平。
这些,无一不展现出马未都先生的决心!
从“破烂王”到大收藏家,马未都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最大的生存优势是:没有家学、没有渊源,因而也就没有框框,这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大秘诀。“
买了还想买是收藏家,买了就想卖是投资者,收藏家与投资者实际上也就这点差距。”
马未都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
第一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的趋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社会动力;
第二重是趋名,希望心情愉悦,表现为精神上有所寄托;
第三重是灵魂上的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有些人就将收藏艺术品当做一种修行,马未都希望自己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至少要像丰子恺所说的处在坐二望三的“二楼半”。
与王国维的三境界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完全可以将马老的话这样理解:
收藏如同人生,需经历漫长而不同的阶段,
急不来,解决了温饱再想精神层面上的,
再然后是灵魂上的奥义...
只肯解囊3、5万想纳入传世籽料古玉,一下子迈入馆藏级、大师级,这个确实太难。
而对于收藏之事,马未都似乎非常看好:“收藏是一个话题,社会上天天会有,用以吸引百姓的眼球,挑动百姓的内心,但凡稍有心动就会解囊。”
马未都是一位很接地气的大收藏家,并非传统的“皇家国院”出身。
从地摊上10元一个的清三代瓷碗,到价值连城的古玉古画,他碰瓷几多,捡漏几多,豁得出去,也舍得银子,
勤快跑腿逛园子逛地摊,修得一双火眼金睛,
最重要的是:他有决心,很坚定,知道自己要什么。
额外,他正好还懂得从现代收藏利益之上的洪流之中,抽身清醒
——收藏,到了一定的时候或者说阶段,
就要注重灵魂上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