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定位为高品质慢性精品旅游道路的丹景中线是通往“城市之眼”丹景台的三条道路之一。

成都东部新区丹景街道柏树村,地处丹景台中线核心区,幅员面积约为10.0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8%。丹景街道依据龙泉山山体生态廊道规划,充分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在实施龙泉山生态修复和高质量森林营造的基础上,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为重点,通过实施”森林+“模式,以林业改革为统领、以精品院子为核心、以多元合作为共识、以集体行动为基础、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在东部新区丹景中线布局建设文、商、旅、体多种融合业态和森林资源高效保护利用的多元复合场景,创新性打造了功能复合、场景互动、持续运营、共建共享、开放治理的未来森林社区样板。

以林业改革为统领,盘活森林社区资源资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都东部新区丹景街道以创新推进林业综合改革为统领,依据龙泉山山体生态廊道规划,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联动改革统筹谋划和盘活森林资源和社区资产,为未来森林社区打造了高质量的生态本底。

一是统筹培育多功能森林。在落实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同时,基于公园城市建设需求和景台中线设计定位,推动传统造林向精准化营林、多功能育林转变,通过补植乡土彩叶树、开花乔木和增值林缘灌丛、草甸灌丛、挺水植物等举措,构建起桥灌草藻相协调的生态系统,丰富丹景中线的森林景观效应和提升森林生态价值。

二是创新实施园中园项目。在实施储备林项目的过程中,对丹景中线沿线的原有园地、其他草地、其他园地、其他林地、裸土地等进行通盘考虑和盘活,创新性的实施园中园项目探索互动式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园区规划和景点布局,在展示果园韵律美和自然美的基础上,用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提高园中园的整体产出效益。

三是统一盘活房屋资产。为推动国家储备林和丹景中线建设,丹景街道在实施农户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对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不是简单的“一卖了之”,而是对丹景中线沿线的30多套农房进行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覆盖和保留,并由平台公司根据丹景中线的整体规划要求对农房进行统一盘活和修缮改造,有效提高社区资产的利用效率。

以精品院子为核心,营造森林社区多元场景

成都东部新区丹景街道充分利用丹景中线农房资源、生态资源和园中园项目,以生态价值高效转化为重点,以打造精品院子为核心,创新实施“森林+”模式和发展互动式林下经济,为未来森林社区营造和衍生了多元化、功能复合的业态与场景。

一是赋予精品院子复合功能。瞄准丹景中线高品质慢性精品旅游道路的定位,对丹景中线农房的改造以发展精品民宿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森林特色的民宿聚集区,瞄准热爱绿色文化的创业者、从事绿色产业的供给者、向往绿色生活的消费者等客群, 构建“民宿+文创、体育、康养、教育、音乐、公共服务”等多元化、复合化的场景体系。

二是衍生“森林+”多元业态。充分利用丹景中线沿线的森林景观、环线道路、步道等资源,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和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森林+特色环线”“森林+特色步道”“森林+健康运动”“森林+康养疗愈”等,衍生培育丛林探险、森林徒步、自然教育、森林乐园、野餐露营、森林瑜伽、森林书咖等多元业态。

三是发展互动式林下经济。依托园中园建设项目,创新发展互动式林下经济,在对果园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品质化提升的基础上,创新“林+果”“林+菜”“林+禽”“林+油”“林+药”“林+菌”“林+蜂”等模式,发展观光农园、教育农园、林农公园等,推动未来森林社区系统内部精品院子与林下经济之间的自足式供给和互动式发展。

以多元合作为共识,健全森林社区运营机制

成都东部新区丹景街道在打造未来森林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充分合作,健全未来森林社区的长效运营机制。

一是构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储备林建设机制。明确储备林建设主体责任,其中成都东部新区应急安全管理局负责项目总体协调和调度,丹景街道负责项目林地流转和群众基础工作,园博公司负责民宿项目与储备林项目的整合工作,成都昆仑森投龙泉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储备林建设。

二是构建“平台公司+集体经济+经营业主”的民宿运营机制。丹景中线的农房经由集体建设用地结余指标覆盖后划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平台公司对农房进行统一修缮改造,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和房屋入股、平台公司以改造房屋投入资金入股共同组建经营公司,在明确各民宿点位功能的基础上由公司通过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对外进行统一招标引资,平台公司和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入股比例获得分红受益。

三是构建“平台公司+集体经济+业主+农户”的林下经济经营机制。在园中园建设运营中,农户通过出租或入股的方式将分散果园、林地、农地集中到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再通过出租或入股方式与平台公司进行合作,平台公司利用园中园项目资金和自有资金对果园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品质化提升,平台公司将改造提升后的果园、林下经济等进行小园区划分,通过招标形式吸纳业主经营和反租倒包的形式鼓励农户参与经营。

以集体行动为基础,优化森林社区联农机制

林农作为当地社区生产、生活、居住的主体,是集体林改革试点和未来森林社区建设最重要的主体,理应成为集体林改革和未来森林社区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成都东部新区丹景街道在推动农户集中居住的同时,以集体行动为基础高度重视未来森林社区联农带农机制的创新,持续拓宽林农增收渠道。

一方面,提升集体经济能力实现农户分红收入。在推进“林子+院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将丹景中线农房收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将农户分散的果园、林地、农地等资源集中到集体经济组织,在增厚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资产规模的基础上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能力;同时通过“集体经济+产业”“集体经济+服务”“集体经济+管护”“集体经济+经营”等模式创新,通过提高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农户分红收入。

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合作带动农户增收。社区农户通过多渠道的参与未来森林社区的新业态产业链体系中实现增收,通过果园、林地等资源资产出租获取租赁收入,通过反租倒包经营果园、林下经济等获取经营收入,通过参与工程建设、服务民宿、管护设施等获取务工收入。

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创新森林社区治理体系

成都东部新区丹景作为龙泉山森林公园的重要核心区,不仅平时有大量城市居民游客的涌入,而且通过创新“林子+院子”打造的未来森林社区,也将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进入社区长期性就业、居住和生活,社区治理必将朝着开放式社区治理的模式演化。

为此,东部新区丹景街道坚持开放共享理念,创新完善了未来森林社区的治理体系。

一是提升社区居民治理能力。丹景街道在继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整合社区现有运营资源,增补优质社区公共服务配套,通过社区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厅、村民学堂、婴幼儿成长驿站、老年食堂、便民小屋等空间改造,重塑社区生活圈活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二是创新外来人员参与社区治理。丹景街道对于未来森林社区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创业者、消费者,一方面通过探索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成员的方式将外来人员纳入社区,以增强外来人员归属感来提高外来人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明确生态保护、森林防火、设施管护等职责强调外来业主和人员的治理责任。

三是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丹景街道将部分精品院子建成为社区社会服务组织的孵化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并通过直接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