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也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那么在上一篇

文章

中我们提到了韩国、伊朗、葡萄牙、日本,小组赛晋级的国家有韩国、葡萄牙、日本,这个准确率还是不错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篇我们继续把剩下的五件瓷器和国家讲完。

6.

荷兰

17世纪代尔夫特花塔

1700年代尔夫特金字塔形花瓶 |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荷兰成为了又一个海上霸主。

荷兰的崛起更是直接带动了「克拉克瓷」在欧洲的走红。

这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1604年,荷兰人劫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将所得的青花带回阿姆斯特丹进行售卖。在葡萄牙语中Caraack(克拉克)意为「巨型商船」,这便是「克拉克瓷」名字的由来。

克拉克瓷以开光图案为特点

明万历青花博古纹盘 |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不过我们今天并不细说克拉克瓷,我们来讲一样荷兰本土受克拉克瓷启发,创烧成功的陶瓷:代尔夫特蓝陶。

严格来说,代尔夫特蓝陶只能算是低温锡釉陶,但和其他青花瓷的欧洲学生相比,荷兰人已然是交上了最好的模仿作业。

荷兰代尔夫特蓝陶(1720-1750) |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但代尔夫特蓝陶的模仿对象并不局限于克拉克瓷,中国传统建筑物也成了他们的学习样本。

比如我们所选的这件金字塔形花塔(Flower Pyramid),在17世纪就颇受英国、荷兰皇室的欢迎。

来看一下插花效果图

而这种特别的器型还要从17世纪的欧洲“南京宝塔热”说起: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的画师Johan Nieuhof绘制了多幅南京城的铜版画,其实就有后来被太平天国军摧毁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Johan Nieuhof绘,1655年

这套画册传回欧洲后,迅速引起大众的注意,报恩寺宝塔也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荷兰代尔夫特的陶匠们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烧制出了外形相似的花塔。

7.

波兰

龙骑士花瓶

清康熙龙骑士花瓶 | 德国茨温格宫博物馆藏

这只康熙青花花卉纹罐子为什么会被冠以「龙骑士花瓶」之名呢?

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位知名瓷器发烧友: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这位活跃于18世纪初的波兰国王人送外号「强力王」,他本人非常非常痴迷于中国瓷器,甚至还在日记中写道:患上了不加节制购买收藏瓷器的病。

瓷器购物狂奥古斯都二世

(1670年-1733年)

而这只“龙骑士花瓶”就是这位购物狂于1717年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用600名骑兵交换而来的,当时他一共用骑兵换了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从此这批青花瓷就被世人称作“龙骑兵罐”或“近卫花瓶”,被波兰王卖到他国的骑兵则被送绰号“瓷器兵团”。

这批价值600名龙骑兵的康熙青花罐

至今仍陈列在德国茨温格宫的瓷器走廊上

8.

德国

梅森瓷

梅森瓷(1770年) | 德国茨温格宫博物馆藏

讲完波兰王,我们再来看一座由他赞助而来的瓷厂:位于德国德累斯顿附近的梅森(Meissen)瓷厂,这也是全欧洲最早成立的陶瓷厂。

梅森瓷厂最初名叫皇家波兰和萨克森选举人制瓷厂,因为瓷器狂人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不仅是波兰的国王,他还是德国萨克森地区的统治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梅森瓷上

看到波兰王的十字剑标记

梅森瓷标记

图片来源:https://themeissenman.com/the-meissen-crossed-swords-mark/

其实梅森瓷最为厉害的地方不只是在于它成功生产出了欧洲最早的硬瓷,更是因为不同于像代尔夫特蓝陶这样的中国青花模仿者,梅森瓷找到了更具欧陆特色的艺术风格和造型。

比如洛可可风的小雕塑

梅森瓷天使小雕塑(1775/1778) | 德国茨温格宫博物馆藏

西洋画法的装饰图案

梅森瓷盘(1810年) | 德国茨温格宫博物馆藏

梅森瓷盘(1775年)| 德国茨温格宫博物馆藏

9.

法国

清乾隆“千花”花瓶

清乾隆“千花”花瓶 |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讲完德国,欧陆的另一个大国——法国也该登场了。

这件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乾隆粉彩“百花不落地”花瓶向来被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近距离感受一下镇馆之宝的绚丽

局部细节图

其实这件乾隆千花花瓶最早是被美国金融家J·P·摩根收藏(关于老

摩根与中国瓷器的故事

之前也写过),后又被法国收藏家Gravene夫人购入,最终由她赠予吉美博物馆。

我非常喜欢吉美博物馆官网对这件花瓶的描述,翻译过来大意为:这个花瓶就像最后的烟花,展示了中国陶艺家最后的繁荣。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过: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说的就是中国瓷器的烧造与国运息息相关,近代历史的具体走向我们自然比欧洲人更为熟悉,这个古老又庞大的帝国最后的繁荣期又何止仅限于瓷器烧制?

10.

英格兰

清光绪白釉红彩龙纹瓶

清光绪白釉红彩龙纹瓶 | 温莎城堡藏

所以就让我们把时间从乾隆快速跳转到光绪,进入本文的最后一件瓷器。

这件瓷器其实是一件外交礼品:1896年,李鸿章出访英国,他代表光绪帝向维多利亚女王赠予了一批礼物,这便是其中的一件。

顺便再来多看几件

清光绪蓝地黄彩龙纹盘 | 白金汉宫藏

清光绪蓝釉描金花卉纹天球瓶 | 白金汉宫藏

清珐琅三足香炉 | 苏格兰荷里路德宫藏

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李中堂还诚意满满、风尘仆仆地带了这么一长串礼物,英国女王自然也给了他极高的礼遇,甚至还赠予其“维多利亚头等大十字宝星”勋章,这还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这种勋章授予外国人。

但李鸿章的英国之行依然十分伤感,尤其是当他看到英国皇家海军演习之时,不禁感慨“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

参考文献

SHEILA MELVIN:At Either End of the Ceramics Route

多式多样的多孔花瓶:https://www.aronson.com/zh-hans/all-kinds-of-vases-with-spouts-or-holes/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