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苏轼在徐州收到友人章楶寄赐的崔徽画像,联想到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有感而发。
作该词歌咏《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文“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
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
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
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
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
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
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⑴雨中花慢:词牌名。双调慢词。有平韵格和仄韵格两体。平韵格,始自苏轼;仄韵格,始自秦观。该词用平韵格。
⑵邃(suì)院:深院。重帘:一道又一道的门帘。
⑶多情:多情之人,此处指张生。
⑷酒阑:酒筵将散。
⑸吹笙北岭:出自《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浮邱公接以上篙山。二十余年后,于山中谓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gōu)氏山头。’是日,果乘白鹤,驻山巅。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北岭:即缑岭,在今河南偃师境内。
⑹待月西厢:出自唐人元稹所作《莺莺传》,叙述了少女崔莺莺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为了追求幸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主动地私约情人张生前来相会。她命丫环红娘送去《明月三五夜》诗一首,全诗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⑺低墙:矮墙。
⑻羞颜易变:由于害羞,容易睑红。
⑼被着猜防:受到别人的猜疑、提防。被:蒙受,受到。
⑽些儿:片刻,一小会儿。
⑾好事:美好的事,指恋爱。
⑿间阻:阻隔。
⒀就中:其中。
译“深深的院子,一道又一道的门帘遮掩,她在什么地方呢?
宴会散了,花凋谢了,蜂蝶因无花可采而忙乱。
今天晚上是谁在等着心上人来相见,在往日约会相见之处等待那个女子到来。
红杏矮墙还在,却不见心上人到来。
这种秘密的约会不敢使旁人知道,但由于心虚胆怯,容易脸红,往往旁人发觉,到处被人猜疑防范。
得到的是一点恋爱的喜悦,付出的代价是无限凄凉的。
好事若是顺利如意,不逢到阻碍,那么,约会相见的喜悦也就平淡无奇了。
同是爱情中的滋味,其中特别香美的,除非是偷着尝。”
上片写张生相思与赴约。
前五句,写张生相思无奈的心态。
第一次见到莺莺时,张生就为莺莺“颜色艳异,光辉动人”所震惊,这就是他稍后对红娘吐露的“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这一实心话的内情。
作者将这一情节略去,直接写张生见过莺莺后所产生的浓浓的相思之情。
“邃院重帘”,暗指莺莺住处;“何处”,是作者询问,因为对张生来说,莺莺的住处是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
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两情未通,在他们之间,还远隔着礼教的大防。
这一问,既表示了作者的关切,又唤起了读者的注意。
果然,张生正处于相思难熬的时刻:“惹得多情,愁对风光。”
一个“惹”字写出了莺莺的美色所产生的巨大的诱惑力。
这里的“多情”原是相思以至痴情的同义语,作者写这一词语,褒贬之义分明。
“风光”是供人观赏、引人喜爱的,张生以“愁”面对它:这是以乐景写忧情,可以收到双倍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又通过张生的行为、生活环境以及张生眼中的景物,来透视张生的心态。
由“睡起”说明张生的懒散,由“酒阑花谢”说明张生的苦闷,由“蝶乱蜂忙”说明张生的的百无聊赖和寂寞难耐(是一笔反衬)。
后六句,写西厢约会以及张生急切期盼的心情。
“今夜何人”,又作一设问,引起对张生赴约情事的叙写。
“吹笙”句运用神话典(也是一种美化),暗示张生与对方有约。
“待月西厢”,则运用《莺莺传》中莺莺诗的现成语辞,明点男女约会之事,使全词歌咏崔、张爱情的主旨更加显豁。
“空怅望处”三句,写张生将到西厢只见景物而不见伊人时焦躁乃至失望的心理,着一“空”字便曲曲传出。
“一株红杏”是一种特征性景物,是《莺莺传》中所写到的,用来烘托旖旎风情,也恰到好处。
下片写张生恋爱生活中的波折、苦涩以及幽会偷期的喜慰之情。
换头“羞颜易变”三句,作一转折,写莺莺突然变卦,不但未接纳张生,反而严加指责,拒之甚坚。
《莺莺传》中写张生先是半惊半喜,以为事必有成,待莺莺一番训斥,迅即离去之后,不禁目瞪口呆,怅然若失。
这太出乎张生的意料之外,使张生无法理解。本来“待月西厢”的诗简是莺莺所写,莺莺却忽然翻脸不认人。
原因是莺莺从小接受了封建礼教,尽管一时动了真情,爱上了张生,甚至以诗简主动约会,显示了莺莺初步的叛逆性,但在思想深处仍有着“情”与“礼”的矛盾。
在莺莺的面前仍有难以逾越的礼教的大防。
再则,莺莺当时对红娘还不摸底,唯恐红娘向夫人告发。
这对莺莺固然是痛苦的事,对张生伤害就更大。
以下“谁信道”三句,写张生所感受到的极其苦涩的滋味,是张生的内心独白(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评述)。
随后“好事若无间阻”三句,有好事多磨之意,再作一转折,似可看成作者作为旁观者对张生的宽慰之辞。
篇末“一般滋味”三句,承前“幽欢”二字,写张生与莺莺终于背着夫人而幽会西厢,也道出了张生甘苦备尝之后的深层心理。
全词强化了叙事性,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将传奇小说《莺莺传》中有关情节演化成了小叙事词,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
作者没有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是表达了对张生和莺莺的命运满怀关切和同情。
来源网络,参考“百度、腾讯”等相关文献,仅做学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