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街上的人都换了冬装

手也都藏到了口袋里

好婆蛮定心

自己儿子已经把家里的老古董

翻出来准备好了

这样的取暖方式历史悠久

你看看

这是一张明朝的古画

手边上这个东西

就是烘手的手炉

假使做得再大点

就是这样的脚炉

如果做得再小巧点

甚至于能托在一只手掌心里

就是这样的袖炉

大多数的脚炉、手炉

都是这种南瓜形的样子

盖头上钻满眼

或者是镂空的

能透热气

因此在苏州

还衍生出一句俗语

叫“脚炉盖照人——看穿”

镂空的脚炉盖

当然是不能当镜子来照人的

不过苏州人

可以拿它派其他大用处

脚炉在苏州人的生活当中

用得蛮普遍

不过眼下

非但脚炉、手炉蛮难寻

就算有

也不会再用

因为实在太烦

脚炉、手炉

底下一定要有一层熟灰

把烧旺的炭墼摆在熟灰上面

然后上面再铺一层生的砻糠木屑

让这个炭墼慢慢烧

可是炉灰、炭墼、砻糠没地方找

所以这只脚炉

也已经长满铜锈

倒是边上的汤婆子

被好婆盘出了包浆

一只汤婆子摆在被窝里

整个一晚上都是热的

一只汤婆子

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捂到了现在

在古时候

也叫它“锡夫人”“脚婆”

宋朝的大文豪黄庭坚

还在他的诗里写过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写的就是汤婆子

千金买只汤婆子

恐怕是有点夸张了

不过这样的纯手工的铜器

肯定也不便宜

直到工业发展之后的近代

出现了比较便宜的代用品

用镀锌铁皮做的汤婆子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出现了用烂泥烧出来的陶瓷汤婆子

眼下

市面上最便宜的

就是这种塑料汤婆子

苏州人还曾经有过一种

更加实惠的办法——盐水瓶

厂家的医务室里讨一只

不出一分钱

一样捂得暖和

在苏州的大冷天里

吃暖锅是最暖热最惬意的

到吃晚饭的时候

老王在厨房间烧炭

边上的老古董

倒是蛮稀奇

陶土做的炭墼炉

只有小花盆的大小

样子和行灶一样

这样一只小灶头

直接就能端到台上

不一会儿

上头的锅子里就腾出热气

虽然不及暖锅精致

锅里烧得也不算太讲究

但一桌家常菜、一锅白菜汤

一样吃得热气腾腾

【本文原创】

记者:吴海宇

实习编辑:曾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