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出土的清代冶铜坩埚


(资料图)

清代钱币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建成的成都考古中心冶金考古实验室,从清代宝川局遗址考古现场出土的坩埚、铜币等文物开启了实验室研究。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宝川局遗址是全国首次科学发掘的清代官方铸钱遗址,遗址规模宏大、遗迹清楚、遗物丰富,为研究清代铸币工艺流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范例。

遗址发现地

与东华门遗址仅一街之隔

昨日,在成都考古中心冶金考古实验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冶金考古实验室负责人杨颖东副研究员对考古现场出土的坩埚进行了容积容量测定,又对出土的钱币进行了成分检测。

实验检测发现,宝川局铸造的钱币主要由铜和锌元素合金而成,铜锌比接近1∶1,同时含少量铅,属于黄钱,而非含有锡元素的青钱。杨颖东表示:“锌的冶炼始于明代,比较复杂。清代用锌参与钱币铸造,所铸钱币从色泽、硬度、耐磨性方面都有明显提高,也同时显示了古人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清代宝川局遗址位于人民中路附近,与东华门仅一街之隔。发掘自2022年春节后启动,经过为期2个月的考古发掘,清代宝川局遗址共发现窑炉30座、炉房6处、方池6座及排水沟3条,同时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坩埚、炼渣和钱币。从部分清洗钱币统计,乾隆通宝占绝大比例,另有少量嘉庆通宝。据推测,该区域遗址铸钱活动主要在乾隆年间及嘉庆前期,至嘉庆后期已废弃。

据清代宝川局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唐彬介绍,清代宝川局遗址出土的窑炉平面呈狭长方形,为平地向下开凿而成,有早晚之分,早期窑炉较深,后期窑炉较浅。两座窑炉一般火塘相对,两两成组,周边砌砖围成炉房,部分炉房在后期因增修窑炉有所扩建。

遗物丰富

完整体现钱币铸造及管理过程

宝川局为四川地区清代铸钱机构,文献记载宝川局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开铸,至乾隆年间(1736-1796年)共有铸炉40座,供地方养官、兵饷、修城之用。雍正十年初铸于成都府前狭地,后移至贡院西空地,乾隆年间曾在此两次大规模扩建,修建炉房、挫磨房、库房等建筑,并因铜矿不敷额用,间或停炉减卯。光绪三十年,因铜价高昂,宝川局正式裁撤,原址改作劝工局。

唐彬表示,清代宝川局遗址分布面积大,窑炉及附属设施数量多,布局结构较为清晰,出土钱币丰富,为复原和研究清代宝川局的建置沿革、功能区划与布局、铸币工艺流程以及清代成都城的历史风貌,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重要参考材料。宝川局钱币广泛流通于全川各地,遗址发现的乾隆通宝多保留铸币过程中留下的翻砂、浇筑钱树等痕迹,是研究清代铸币工艺流程的难得实物范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星宇 实习记者 王茹懿 受访者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