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彩肇庆:
(相关资料图)
日前,
肇庆市博物馆科研成果
《肇庆城区地下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
(以下简称:研究),
获得“肇庆市2020-2021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调研咨询报告类一等奖。
这一份研究让肇庆城区地下遗产,
走入大众视野。
研究显示,
肇庆端州区地下
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
该研究已递交相关部门,
作为肇庆正在开展的地下文物埋藏区
划定工作的参考资料。
研究人员考察原牛眠岗位置。受访者供图
肇庆复杂的地质结构,
塑造了丰富的地下地质、
古生物等自然资源。
你们知道吗?
肇庆城区曾是浅海!
肇庆拥有很多地下“宝藏”↓
羚羊峡地层发育,
导致西江改道,
从而出露丰富的地质、生物资源。
羚羊峡两侧和北岭山,
夹沉凝灰岩的粉砂质板岩,
是闻名中外的端砚制作原料。
▼
紫云谷内的端石老坑洞遗址(肇庆市地方志办供图)
蕉园岗发现有腕足动物化石,
表明2亿多年前,
肇庆城区曾经是浅海;
▼
海洋贝化石。图源 肇庆西江网
七星岩石灰岩岩溶石山,
发育各类型洞穴,
七星岩、景山岗等区域曾经发现
大量大熊猫、剑齿象等
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城区还曾经出土犀牛骨架,
表明七八千年前这里曾经有犀牛活动。
▼
图源 星湖美美
梳理地下遗产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地上遗产非常丰富。
有幸在地表保留下来的大多
是明清以来较短历史时期的遗产,
地下遗存能够反映肇庆城区自然环境
和古代城市发展变迁,
对于补充史料和历史文物资料
具有重要的价值。
聂伟健 摄
根据文献梳理,
现存最早记载肇庆墓葬类地下遗存的是
明代万历《肇庆府志》,
其中记载了龙顶岗附近
多有砖室墓葬发现,规制较大。
端州城区发现的秦汉时期墓葬
端州城区发现的六朝-隋唐时期墓葬
新中国成立以来,
肇庆城区地下历代墓葬
发现多达近百次,
其中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40余处。
部分经过科学考古发掘清理,
其中大多是各类施工发现,
有地方文博工作者简单清理收集陪葬器物。
出土有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等文物。
经过梳理肇庆城区地下遗产分布状况,可以从中探寻肇庆早期城市发展脉络,有利于充实肇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发展肇庆文化旅游事业。
大路田村坪石岗东晋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受访者供图
保护地下文物推动文旅融合
进入21世纪后,
肇庆从只重视保护出土文物进步
到注意保护利用出土遗址的阶段。
2001年2月,
发现坪石岗东晋墓;
2003年,配合宋城西路开通,
在人民路口与宋城路交汇处
发现6座南朝墓;
2004年11月,开通康乐中路
发现并清理11座墓葬……
康乐中路古墓群 。资料图
上述地点考古后,
遗址都被回填保护,
地上没有进行重要建设,
出土文物都收藏在肇庆市博物馆。
其中,在康乐中路发现的
古墓葬群被建成遗址公园,
仿照出土的青瓷鸡首壶模样
建设了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大壶”,
成为附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位于端州区康乐中路的三朝古墓遗址公园。赖小琴 摄
面对集中于端州老城区中心
体量庞大的府城文化遗迹,
肇庆选择保护不破坏。
2016年,肇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启动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
主要在肇庆古城墙围合的范围内,
开展包括古城墙的修缮保护和肇庆府署、
两广总督署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在近年的施工基础上,肇庆开展实施“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府城保护与复兴微改造,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绣花”功夫促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罗馨如 摄
康乐中路古墓葬、
七星岩古动物化石点、
蕉园岗腕足动物化石点、龙顶岗、
牛眠岗、牛皮路、宋城路等
在肇庆老城区沉睡多时的历史遗珍
逐渐被唤醒、被盘活。
历史文化不断走入城市、
融入生活、激活业态。
肇庆古城墙遗址
为了充实保护传承肇庆历史文脉,丰富打造高水平文旅名城的重要资源,今年以来,肇庆启动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把上述研究作为参考材料之一。
目前已对三朝古墓遗址、
蚬壳洲遗址、茅岗建筑遗址等分布
在全市的地下文物埋藏比较丰富的区域
进行考古勘察,
未来划定名单将由市级人民政府公布。
◆ 资料来源 南方+(记者 卢舒曼)
◆ 编辑 邹泳琪
◆ 二审 易奇志 李纯
◆ 终审 刘伯明
肇庆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监察组举报电话:2289173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纪委举报投诉电话:278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