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汕头市濠江区濠城坑墘路上,坐落着一家达濠渔业贝壳体验馆,馆内收藏了1000多种贝类,其中不仅涵盖濠江本地的贝壳种类,也有索马里海域等海域的珍贵贝类。这样一家规模不小的海洋贝类藏品馆,并非为官方所办,而是由濠江渔民纪力仕一手创办起来的。“创办这家贝壳体验馆的初心就是源于喜欢,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在海上跑,从开始的贝壳收藏到现在贝壳创作,我感觉在赋予它们新的生命。”纪力仕说,贝壳体验馆的创办源于一份童时的兴趣。如今,在妻子王惠虹的支持下,这份兴趣爱好转化成了创作工艺品的动力,一直鼓舞他坚持到今天。
傍海而生,贝壳收藏源于童年兴趣
纪力仕祖上几代人都是渔民出身,改革开放以来,家里人开始从事远洋捕捞行业,这也为纪力仕的贝壳收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我从小就喜欢在海上跑,有心进行海贝收藏,我觉得有些贝壳以后会越来越少,想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认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馆内的贝壳藏品。
不同于父辈专攻于渔业捕捞,纪力仕经常会在捕捞中发现不同种类的贝壳,然后进行收藏。后来,亲朋好友知道了他的兴趣爱好,也会主动将捕捞上来的贝壳送给他。
“这份热爱我坚持了30年,朋友们的赠送给了我很大的坚持动力。”纪力仕介绍,在众多珍贵的贝类藏品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89年在非洲索马里海域捕捞的巨鸟尾蛤。这是濠江本地的渔船大队在其他海域打捞上来送给他的,对他来说非常珍贵,因为在当时的本土海域并没有同类贝种。
馆内收藏的巨鸟尾蛤。
贝壳的收藏涉及到多个环节,其中不乏清洗等步骤。妻子王惠虹一开始并不能理解丈夫的收藏行为,因为海物贝类特有的腥臭味常常弥漫在家中。纪力仕不断向妻子科普海洋方面的知识,并尝试阐述这类收藏对于教育下一代保护海洋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努力逐渐让妻子理解了他的想法。“这些藏品每年要清洗两次,年头一次和年底一次,每次清洗的时间十天到半个月不等。基本是我们一家来完成,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当做亲子活动,感觉很不错。”王惠虹说。
纪力仕与妻子王惠虹合影。
艺术加工,贝壳创作助力海洋环境保护
在贝壳体验馆中,不仅有着天然而生的贝壳展品,也有众多艺术加工品。纪力仕最开始的贝壳创作来自于对破损贝壳的可惜。“有些小贝壳破损了扔掉很可惜,我就想着如何把他们加工成一朵花或者一只鸟,再次赋予它们生命。”
纪力仕创作的贝壳花。
通过纪力仕的巧手,小贝壳被制成了海底贝壳花的形态,重现生命的神奇;鹿角珊瑚被巧妙堆积还原海底形状,以枯木为陪衬再现生机。在贝壳馆中,还有纪力仕利用赤嘴鳘的鱼鳞片制作而成的“公鸡图”“孔雀图”。
纪力仕介绍,起初,他注意到鱼鳞有一圈圈不同的花纹,便想着进行手工创作。后来,在看电视的时候,他又留意到民间传统技艺。于是,一幅杂糅了剪纸、通草、麦秆三种民间技艺的作品应运而生。纪力仕根据不同厚度的鱼鳞进行创作,一刀一刀剪出羽毛的形状。“保存时会看到鱼鳞从黄慢慢变白,越来越漂亮。”他感叹道。
纪力仕的鱼鳞画作品。
“我们希望,这些手工艺品和贝壳收藏可以唤醒青少年和社会人士对于海洋的热爱,进而加入到保护海洋的事业当中。”谈到至今仍坚持进行贝壳收藏的原因,纪力仕说,达濠渔业贝壳体验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贝类的平台,他希望,未来体验馆能成为向人们科普海洋文化、助力海洋文明传承的一个地方。
艺术创造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达濠古港的港口文化土壤中,民间的传统技艺也焕发出新的光彩,贝壳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保护海洋环境、传承海洋文明,创立贝壳体验馆是纪力仕交出的独特答卷。
图/文:南都、N视频记者 李佳滢 见习记者吴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