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史淑蓉(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近日,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面向学生开展《中华典籍之魅力》系列文化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古籍修复、参与古籍装帧、体验雕版印刷,亲身感受古代书籍的历史演变,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老师表示,通过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古籍修复的技术和意义。(12月10日《人民日报》)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项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相较于高校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古籍修复体验课进入校园、面向学生无疑是一种教育实践劳动的创新。这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课程体验,还能让他们了解相关的古籍修复知识技能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籍修复课程走入校园课堂是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课相结合的一种文化传承新方式。相比于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实践能使学生通过动手的方式更直接、立体地接触并学习传统文化,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可以真正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之前火爆的高校茶艺课,使得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并学习茶文化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
古籍修复体验课程推动着年轻一代涌入传统技艺学习行列。一方面,在我们的印象中,像古籍修复这样的传统技艺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会在书本上或者电视上看到这些传统技艺,但是却很少甚至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体验过它们,高校里古籍修复课程的开设则恰好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当代年轻人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他们往往乐于去尝试新事物,并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同时,他们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也许会在尝试和体验后找到自己的热爱,并选择从事相关工作,用属于年轻人的方式不断去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
高校设置古籍修复和体验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与实践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这也提示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而是应该探索更加有效的路径,助力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不断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