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12月1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自治区文联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22云上宁夏文学周系列活动“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在银川举行,作家阿舍以文学与故乡为主题,分享了她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创作心路历程。
《阿娜河畔》的故事发生在大漠边缘阿娜河畔一个叫作茂盛农场的戈壁小镇上,讲述的是在荒原上开垦荒地、建设家园,兼带守卫边疆安全两代农垦人的人生与命运。故事围绕着两家人的生活、爱情和信念追求展开,主要人物的人生虽然一再被时代的波澜所裹挟,却始终要在命运的安排下奋力活出人的尊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严酷的生存环境和不断更迭的时代大潮不断在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要往何处去?
【资料图】
阿舍
1
文学与故乡的关系
分享中阿舍讲到了创作题材的选择——文学与故乡的关系。
“几乎是所有的作家都会把自己的故乡作为创作的‘根据地’。比如说:国内的作家莫言有高密,余华有海盐,贾平凹有商州,迟子建有额尔古纳河,叶广芩有老北京,还有我们宁夏的作家季栋梁老师,这些年的重头作品都是围绕西海固题材;国外的作家更不胜枚举,最著名的福克纳,一直在写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小镇,巴别尔的敖德萨,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意大利作家切萨莱•帕维塞最重要的几部小说,都以不同侧面书写出生的那片土地,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马尔克斯的老师胡安鲁尔福《燃烧的土地》……都是如此。”
“可以说,虽不能绝对说每位作家都会以自己的故乡为题材进行大量文学创作,但至少是绝大多数都会有过这样的创作经历。不过,有一点需要首先说明一下,故乡写作的比重,在每位作家那里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终生写作都不会离开,有的是主要创作,有的是少部分创作。”
2
长篇小说确实是一座宫殿
讲到《阿娜河畔》的写作过程,阿舍说:“初稿于2022年3月完成,用了一年四个月。”
“长篇小说确实是一座宫殿,写作过程中,作者没有任何帮手,从挖地基到烧砖到背木材到上房梁,都只有自己,都只得靠自己。写作前,无论你做的准备工作有多充分,无论你的提纲打得有多细致,到了写作的环节,你都会觉得它们太空了,太笼统了,里面充满了无数的气泡无数的落差和错位。所有的‘构思’必须变成一个个生动的鲜活的日子,有气味,有温度,有细节,有声调,有形象,它们全都得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与情节,成为某一个白昼,某一个睡不着的夜晚。这个从‘想’到‘写’,从‘骨骼’到‘血肉’的过程,有时候会按部就班地照着原来的计划进行,有时候则要重新寻找一条更符合故事和人物性格的逻辑线索,于是就要重新构思情节与细节。总之,天天都处在一种既想跑起来,却又只能摸着石头过深河的巨大挑战中。”
“总的来说,在整个《阿娜河畔》在写作过程中,我会在每天的写作中一再告诫自己的有四点:第一点,主题的锚定;第二点,书写必须落在具体的事件、情节、细节和人物的生活当中;第三点,尽全力写出表象与内涵的巨大反差;第四点,朴素深情的语言和节奏要贯穿到底。”
3
故乡书写的多种表达方式
阿舍说,《阿娜河畔》发表后,编辑问了她两个问题?第一,克服自我重复是不是她在这部长篇小说中需要克服的问题?第二,散文里的追忆与小说里的回望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我是觉得,作家与其在写作时担心自己的重复,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的麻木与懈怠。只要作家自身的精神和思想格局在生长,只要作家自身对文学、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在不停生长,就不会写出‘重复’的作品。因为创作本身就是基于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和发现而开始的,无论是对人对世界,还是技艺上的探索,有了新思考新发现作底,就不会写出重复的作品,即使大致看上去,这是一批同类题材的作品,但细读之后,读者会发现各篇的不同之处。”
至于第二个问题,阿舍说:“散文的特性在于它可以直接书写个体的生命经验,散文的优势、局限以及难度,看起来容易其实是越写越难,都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散文界所倡导的那些跨学科的,加入了各学科知识性科学性的散文,如果不与叙述者自身的生命经验相结合,我是很怀疑它们的文学价值的。那么,散文的书写个体生命经验,又并非指的是那些过于私人化的、无关紧要的小情小感,过于强调自我存在感的私性书写,而是找到个体的私人性与现实的公共性相遇的地方,在这个既能够表达自我又不孤立于时代与他人的重合空间里进行书写和表达。当然,这都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试错,不管散文还是小说,写作形式的变化是随内容而变的,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赋予了形式的多样和灵活。所以,不管是对我自身,还是对作家朋友们来说,热爱生活、勤于思考、不断实践,永远是提升自身文学创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近期壹度新贴汇总
文字、图片、视频|李振文
编辑|齐雨
值班主任|李振文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读的方式解读银川文化
文化深1° 视角多1° 情怀浓1°
深度剖析银川城市文化现象
独家记录银川文化情怀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