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阿拉“老外”不见外——上海外国人同心守“沪”主题绘画展》首场“诗情 画意 天籁——中俄友好交流沙龙”活动在上海举行。中俄两国嘉宾汇聚一堂,用精彩纷呈的表演传递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由衷热爱,和对中俄两国继续保持友好交往的美好希冀。


【资料图】

图说:尼古拉·沙莫夫带领上海国际儿童合唱团的小朋友们现场演绎歌曲。潘建东 摄

天籁

音乐是不需要翻译的世界通用语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外音乐人间彼此的分享、合作,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来自俄罗斯的男高音歌唱家、专业歌剧演员尼古拉·沙莫夫带领着上海国际儿童合唱团的小演员们,用天籁版的歌声,演绎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和《和朋友在一起》两首歌曲。

今年疫情期间,尼古拉和这些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的小朋友们用童音翻唱的《这就是我想要的》,打动了无数人。“通过这首歌,我们想表达的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朋友伸出援手,那每个普通人也都是超级英雄!”尼古拉说。

图说:尼古拉现场指挥上海国际儿童合唱团。潘建东 摄

今年是尼古拉在中国生活的第7年。自上海国际儿童合唱团成立起,他就致力于让音乐走近少年儿童。尼古拉坦言,和孩子们相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们会在歌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今国际乐坛最优秀、最活跃的中国钢琴艺术家之一孔祥东先生也来到沙龙现场。他与尼古拉合作演绎了歌曲《思乡》。“这是我和尼古拉先生的第一次合作,音乐将我们连接在一起。”孔祥东说。

图说:孔祥东(左)和尼古拉·沙莫夫合作演绎《思乡》。潘建东 摄

疫情期间,孔祥东也通过即兴演奏钢琴曲,为上海祈福。“今年,上海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时光,我希望能用音乐抚平人们的焦虑,给人们带来希望。”他说。

在现场,孔祥东还表达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中外民间友好交流的期待。“这是一座我们挚爱的城市,这些年,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做出了很多伟大的事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在这座城市相拥而行,希望上海会因为这些有趣的灵魂而变得越来越美好。”孔祥东这样说道。

图说:孔祥东和尼古拉在现场交流。潘建东 摄

画意

石库门、老城厢、陆家嘴的天际线、身着海派旗袍的外国女孩……在孔祥东优美的即兴伴奏下,来自俄罗斯的95后女孩唐曦兰还和海派艺术家李守白先生共同完成了一幅绘画作品。

这幅画,用绚丽的笔触描绘了上海的独特风景,让人们在品味外国主角融入海派画风的同时,感受到中俄民间友好的温度和力量。

图说:李守白(右)和唐曦兰共同完成画作。潘建东 摄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擅长绘画和剪纸。在4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近千幅作品。由于坚持用上海艺术元素表现本土人文,他被誉为“上海石库门先生”。

“我成长在石库门里弄,对于老上海的生活记忆犹新。海派文化讲究跨界、融合、交流,一方文脉、水土、哺育一方海派人文精神。”李守白说,“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前行才会遇见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心境,但不论怎么变化,不离其宗的是对上海人文元素的一份情怀和执着,是对海派艺术、中国文化的一份自信。”

图说:李守白和唐曦兰共同创作。潘建东 摄

疫情期间,李守白用钢笔水彩作为表现形式,创作了上海外国人抗疫主题系列漫画。

从给社区流浪动物喂食的中美混血女孩美琳,到成为社区“小蓝”志愿者的亚美尼亚女孩马星星,再到与上海携手抗疫的毛里求斯友人……李守白用画笔,“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暖心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绘画日记。”在现场,站在自己的画前,李守白表示,他希望用艺术定格美好,用善意尽一份力。

图说:唐曦兰现场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潘建东 摄

诗情

“自然的生机无限新意,令人动摇冬天的冰冷;所以你的灵魂会解冻,从春天的轻踏直到永远。”

交流现场,唐曦兰站在舞台中央,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为大家朗诵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创作的诗歌《春呀!大自然的呐喊》。

今年春天,上海经历了不寻常且不容易的一段时光。包括俄罗斯朋友在内的许多外国友人一起加油努力,同心守护着上海这座城市。

疫情下,生活在上海的唐曦兰用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鼓励大家,要乐观理智,活在当下。回忆起疫情期间的点滴,她表示,自己起初也有些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过,很快她就逐渐适应了居家抗疫的生活。写诗、画画、拍视频、做中国菜……她探索出一套文艺又充实的“居家指南”。

图说:现场嘉宾合影。潘建东 摄

18岁那年,唐曦兰怀着对中国的向往,前来求学。这一待,就是9年。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她对中国古典诗歌情有独钟。而她名字中的“曦”“兰”二字正是取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平日里,唐曦兰常用“诗人”来介绍自己。如今,她已经用俄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写了200多首诗。除此之外,她还是翻译家、艺术家和自媒体UP主,是个典型的“斜杠青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唐曦兰坦言自己已经熟悉并爱上了上海生活。“我最喜欢日落时的陆家嘴,浪漫而辽阔,那是我平日里找寻灵感的地方。”她说。

今年是中俄建交73周年,在场嘉宾纷纷希望,中俄两国人民能够继续相知相亲、文化互学互鉴,友谊历久弥新。

新民晚报记者 王若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