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河南有三个老汉年过百半,却成了造假界的天花板。他们带领全村一起造假。有人骂他们是骗子,有人支持他的事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职业?


(相关资料图)

1.带领全村致富

事情还要从1992年说起,在双流机场有两个青年带着一堆文物出境时被查获,其中毛公鼎、散氏盘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这两人立即被警方带走,经过仔细了解,警方发现这批文物竟然是以假乱真的仿制品。第二年在虹桥机场又有海关人员发现,有人携带文物被扣留。因为临摹技术精湛,居然连专家都被蒙骗了。究竟是何人会有如此高超的手艺呢?

在距离洛阳六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烟云涧的村庄,被称为“仿古青铜器第一村”。在这里家家户户以仿制青铜器发家。

这些村民能住上别墅,开上小车全仰仗村里的这三个老汉:其中负责人是村里的农民方兴庆,技术顾问是木匠路志群和银匠刘克峰。

2. 修复铜镜

19世纪60年代,烟云涧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发展还比较落后。这三个老汉和其他村民一样都是靠一亩三分地生活的普通农民。

负责人方兴庆,在村子可是一个有乡村气息的文化人。虽然上学不多,但是喜欢看一些文史类的书籍。只要有时间他就去县图书馆借书。

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妻子曾经常和他生气。在那个年代,庄稼长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第二年的生活质量。农民只能每天都长在庄稼地里,今天除除草,明天拔苗,后天又该浇水了。一年到头来也闲不了几天。

别人家都是全家齐上阵,在田地里干活。而方兴庆却经常去图书馆,丢妻子一个人在地里干活。

除了喜欢看一些历史书籍外,方兴庆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街坊四邻经常找他帮忙维修家具和农具。

有一年秋天方兴庆在小河边放牛的时候,捡到了一面小铜镜子。回家后他用牙膏和牙刷把小铜镜子轻轻地擦拭干净。他发现铜镜的背面有残缺的图案。他感觉这个小镜子应该会值点钱。隔天就拿着去集市上试着卖卖。

有个感兴趣的人告诉他:“可惜这个镜子不完整了,要是能把缺失的那一部分修复好,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

听了这个人的话,方兴庆一有时间就琢磨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小镜子修复好?

方兴庆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还是感觉有点儿迷茫,这时候他想起了在博物馆上班的表哥。便带着小铜镜去请教表哥了.

文物不同修复手法也不相同,而这个文物的难点就在于用拼集法把残缺的图案修补完整,再做防腐处理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门外汉为了能追求精益求精,他又邀请村里的银匠刘克峰和木匠路志群一起做。

今天这样修补,明天又改成那样修补。小铜镜在三个门外汉的努力下,终于大功告成。

等到有集市的时候,方兴庆又带着小铜镜去集市上寻找买主。最终这件精美的铜镜以100元的价格被买走。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谁家要有一百块钱,腰板可就挺起来喽。100块钱够一个五口之家大半年的费用了。

方兴庆拿着这100块钱,第一时间和老刘、老路把钱分了。

3.创业初期

没有农活的时候,三人又开始做点儿小物件试着卖。

这三个人一有时间就齐聚方兴庆家讨论工艺。方兴庆负责样板,银匠老刘负责磨具和陶铸,木匠老路负责雕刻。最后就是仿古处理。

貌似很简单的工艺,让三个人来来回回不知道翻了多少次工。

首先是模具遇到难题,银匠老路辛苦开一个磨具只能用一次就废掉了。为了降低成本,几个人经过反复改良,终于研发了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模具。

其次是仿古做锈,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会把做好的古董放到粪坑中浸泡,这个方法时间又太长。后来他们经过不断实践,又找到了适合他们的“粘锈法”。

三个人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流程就开始投入生产了。因为没有经验第一次耗时3个月,仿制了4面铜镜子。以一千元的让北京的一个人收购了。

有了本钱,这几个人便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刚开始只是做一些酒器、食器等物品。技术成熟后又开始做一些祭祀用的器皿。

4.销路成问题

生产几件商品去县城集市上还可是试着碰碰运气,但是想成批量的生产,还是需要销路的这时方兴庆的表哥说“我朋友在报社上班,可以帮你们问问。”

经过这家媒体的宣传,洛阳周边的古玩家就来这里了解情况了。没有一年的时间,已经有北京、上海等地的人上门拜访了。

为了能打开销量,方兴庆按重量卖给这些古玩商人。因为价格低廉,手艺又好。全国各地的古玩商人都来这里订购青铜器。

5.麻烦迎面而来

生意越做越大,本来是件好事,麻烦却又找上了门。

收集古玩是很多人的爱好,古玩界的水也很深。稍不注意很有可能倾家荡产。

第一次警方找上门把方兴庆带走,是因为一个报案地说:“我当时花两万元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尊‘经过多家机构鉴定居然是仿制的。”

警方怀疑方兴庆倒卖仿制古董,就把他带走了。经过详细了解警方判定方兴庆是无辜就把他给放了。接下来一年的时间警方又传唤了方兴庆两次。

随着次数的增多,很多人也开始议论方兴庆。有人说他肯定在偷着从事犯罪活动。被警方发现后,又花大价钱给捞出来了。

还有那些用高价买了他青铜器的人。有的人找上门骂他丧尽天良,昧着良心做生意。

6.带领全村一起致富

方兴庆知道有些人经常说三道四。于是放出狠话:凡是有想学仿制青铜器的,来者不拒。消息散布出去没几天,同村的几个人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方兴庆了,他们在方兴庆那里学到了手艺后其他村民,也纷纷来学习。

三年后,烟云涧已发展到有三四十家作坊。大街小巷也开满了青铜器专卖店。

仿青铜器成为烟云涧的一个特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产业名录。同年又成立了博物馆。截止到今年年产值已超过两个亿。

为了规范仿青铜器行业的健康发展,方兴庆把所有的青铜器都做上了工艺品的标识,防止有人以假乱真。

7.结束

现在他们做的很多仿制品已经作为替代品在博物馆展览。

大家怎么看待仿制古董这一行业呢,你们还见过其他上当受骗的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