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合肥经开区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受早期规划制约,城市停车场布点及停车位配比不足,导致城市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出现“停车难”问题,尤其是老旧小区以及人流相对集中的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位难求”。如何破解城市“停车难”,保障停车资源供给,让居民不再为“停”争抢、不再为“停”犯难。合肥经开区多管齐下、另辟蹊径,以“暖民心、见行动”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资料图片)
合肥经开区从2018年开始,逐步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投资,通过布点建设公共停车场、改造和扩建老停车场、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大货车临时专用停车场、增加公共建筑停车场配建比例、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停车位、道路改造设置路内停车位等多种方式增加公共停车泊位共约3万多个;仅2022年配合便民停车暖民心行动新增泊位约1.1万个,同时,动员社会投资停车场对外开放停车泊位约2.7万个,市民们纷纷表示:“现在,经开区的道路畅通了,车好停多了。”
锦绣大道与天都路交口停车场。合肥经开区建发局供图
做好停车场(点)布点规划
按照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及目前停车难现状,制定城市停车场建设专项规划,适度科学超前建设停车场,计划5年内再规划建设51处停车场约1.1万个停车泊位。提高大型公共设施、居民住宅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停车泊位增配数量,高层建筑要求一律配建地下停车场。在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基础上增加公共停车位配比,5年来共增配停车位约7000个。
加大停车场(点)建设
结合道路改造增设停车泊位,在车流大、停车压力大的路段施划停车线,增设停车泊位和潮汐停车位,缓解停车矛盾,经开区共在54条道路设置约5000个路内停车泊位,在168玫瑰园学校等学校周边设置潮汐停车位。建设合肥首个地铁、公交、停车为一体的“P+R”公共交通换乘站大学城地下空间,共设置1100个停车位,目前已对外开放,“高快一体”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挖掘住宅小区内部潜力,将小区部分绿化带、闲置地块改造成草坪砖,增加停车空间,2018年以来,在老旧小区改造时共增加约1万个停车位,如卧云新村老小区改造一次性新增1684个。多建地下车库、立体停车库,如海恒社区建设了立体停车库可停放435辆车,建设明珠广场地下停车场可停放约550辆车,大学城地下空间停车场可停放约1100辆车,正在建设的宿松路与始信路交口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综合体可停放200辆车;结合城市更新,计划在安医大二附院周边利用成熟地块建设时间差建设临时停车场。
大学城地下空间停车场。合肥经开区建发局供图
加强停车场管理
加强停车场信息化建设,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将具备一定规模条件的停车场纳入停车诱导系统,向出行者推送停车场位置及相关信息,实现停车场预先提示、引导,指引驾驶员合理停车,促进停车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建设。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大力倡导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泊位向社会开放,最大限度缓解市民出行停车难问题,目前已尝试将朝霞小学约120个地下停车位对外实施共享,后期将继续鼓励更多国有和社会投资停车场对外共享。
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泊位周转率
按照分区分级定价、道路停车收费高于非道路停车收费、地面收费高于地下收费的原则进行收费管理;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设置不同收费标准,市政道路内停车泊位从19:00-次日7:30免费,其中新能源汽车在收费时间段均享受2小时内免费(超过2小时减半收费)。百鸟路(石柱路-丹霞路、繁华大道-石门路),金炉路(翡翠路-笔峰路)和笔峰路(芙蓉路-金炉路)因停车位需求大,将时间调整为21:30-次日7:30免费,使有限的停车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傅朝红 王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