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也是一群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资料图】

这些带着回忆色彩的文字里,

存留着一代人的梦想与挣扎,

为滚滚而过的时代作一个

简单的注脚。

成都时代出版社新书

《在成都》现已上市!

美食、烟火、包容、夜生活、新一线……如今的成都拥有着众多的标签,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无限的可能。

对于作家聂作平来说,《在成都》是他移居成都二十余年,在成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曾居住过、生活过、工作过的独家回忆,是他自己在成都岁月的真实写照。他从个人生活出发,观察周边人事,洞察社会发展,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风貌。生活中的寻常小事,人生中的平凡细节,被提炼成文,从中可以读懂一座城和这座城的历史嬗变。

图:you成都 摄影:朱毁毁

全书由10个成都坐标

组成10大章节 

01.

在沙河堡 

章节节选:

我租住的小屋,位于沙河堡中部一条叫马家沟的小街。那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街,长度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百来米,两旁有十来家店铺。这些店铺半掩半开,以便既能让顾客光临,同时也能稍微避开汽车和摩托扬起的灰尘。

小街太小,在沙河堡的生活中,邻里关系便宛如乡间,完全不像如今的各种高档小区那样电视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些邻居:老板一家三口。老板黑瘦,老板娘白胖,强烈的反差像要登台说相声。老板的儿子还小,整天关在屋里看动画片。

02.

在人民南路 

章节节选:

人北、人中、人南,三个以“人民”开头的街名是一种暗示:三条路其实就是一条路的三段。路太长,不得不把它分成三部分才能区别。

我一直还记得: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 11 号。我坐了 16 路公交车,从北向南穿越几乎整座城市,就是为了赶到人民南路四段11 号那栋灰色大楼。人民南路四段 11 号的主体,并不是科幻世界杂志社,而是杂志的主管主办单位——四川省科协。围墙和铁门圈成一座严肃的大院,大院左侧,是那栋灰白的办公楼;右侧,是一栋红砖小楼,内设招待所;正对门,是家属院和小花园。总而言之,就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大院的样子。

03.

在红星路 

章节节选:

长约三公里的红星路,以及与红星路交头接耳的小巷,曾是全成都梧桐树最茂密的区域。大半年里,梧桐树枝繁叶茂,挡住了春天的太阳,也挡住了夏天和秋天的太阳,一直要等到初冬,它的叶子才会一片片飘零。梧桐树后面,隐藏着一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院子。檐墙上,耷拉着野草,历尽沧桑的样子像生锈的铁丝,空气中似乎散发出一股过去岁月的陈旧滋味。

这些院子,早在我来成都之前,我就熟悉它们的门牌号——甚至至今还记得。比如红星路二段 85 号,比如红星路 70 号。因为,它们是四川最重要的文化单位——更准确地说,是被大多数写作者视为圣地的报刊所在地。如红星路二段 85 号,有《星星》诗刊,有《四川文学》,有《当代文坛》;如红星路 70 号,有《四川日报》及旗下众多子报;至于红星路周边,还分布着北新街的《青年作家》,桂王桥的《商务早报》,玉沙路的《精神文明报》。

还有:在双林路;在北门;在小关庙;在平乐;在都江堰;在少城公园;在蜀郡。

十篇随笔,每一篇都与作者聂作平的个人生活有关,有着个人生涯的浓重烙印。这些经历,这些烙印,这些片段式的带有回忆味道的文字,存留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梦想与挣扎,作者想通过这些文字,为滚滚而过的时代作一个简单的注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