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制器尚象: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出版后,我们又在中央美术学院推出了传统造物系列讲座,邀请韩鼎、练春海、邓菲、吴若明教授参与,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专长,以专题形式,系统地解读不同历史时期文物的形制、纹饰、源流与演变等信息,揭示与之相关的观念、信仰等深层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光辉璀璨,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古代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中外文明交流的结果。截止上周,本系列讲座已完成十个专题的讲座。
吴若明老师是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博士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艺术交流、陶瓷艺术史等领域研究。出版英文专著The Origins of Kraak Porcelai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出版资助)。
第十一讲《风尚之变——晚明时期中国外销瓷的图像转向》,主要讲述:晚明时期中国外销瓷开始大量销往欧洲,如何在短时间内适应新顾客群体庞大的需求量,以及多种尺寸、不同器型的装饰需求?是装饰母题数量上的简繁之变,单元化装饰的本体与衍生,还是局部和整体的有序替换?制者与观者之间的隔空,最终随着贸易交流而彼此交织,通过图像变迁与图像兼容,形成晚明时期中国外销瓷的图像转向。讲座时间:2022年12月19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十二讲《重叠的图像——德国麦森瓷器和东亚陶瓷》,主要讲述:麦森(Meissen)瓷器诞生于1708年,也是欧洲真正意义上最早的瓷器。麦森瓷厂作为萨克森选帝侯的制瓷场所,并经波特格尔、艾铭格、海格特、凯恩德勒等对制瓷技术不断发展。麦森瓷器和萨克森宫廷收藏的东亚陶瓷关系紧密,是模仿?还是创新?是缘起?还是殊途?从收藏到制作,在比较中寻找重叠的图像,探索东西方陶瓷艺术的异同和发展。讲座时间:2022年12月26日
第十二讲《从瓷器到“中国风”——欧洲视觉的东方造境》主要讲述:中国风,源于法语“Chinoiserie”,设计受到中国艺术和欧洲风尚等影响,是欧洲理想世界中的东方设计,广泛流行于17-18世纪欧洲陶瓷、漆器、纺织品、建筑等多种媒介。从亚洲舶来品中国瓷器到欧洲“中国风”的讨论,不仅是一次多元艺术交融共生的观看,也是一场欧洲视觉图像艺术中东方造境的探索。讲座时间:2023年1月2日
另附已完成的十讲讲座内容介绍。
一到三讲由韩鼎老师主讲:
第一讲是《从神面纹到饕餮纹——中国早期神祇形象的传承与演变》,主要内容为:讲座将从饕餮纹入手,在为“饕餮纹”正名的基础上,从形式和形象特征两个方面追溯其渊源,展现从神面纹到饕餮纹——中国早期神祇形象的传承与演变的过程。通过“传承与互动”“吸收与创新”“世俗与神圣”“多元与一体”等角度对早期神祇形象加以讨论,可深化对中华文明早期共同体的认识。
第二讲《九州寓器——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所见“最早的中国”》,主要内容为: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二里头文化的标志性器物,讲座从材质、技术、造型层面、纹饰层面、功能意义层面、文化互动层面以及九州寓器与最早的中国等五个方面逐步深入。
第三讲《“原境”中的商代青铜器纹饰》,讲座从纹饰与载体的关系、纹饰与埋藏环境的关系、纹饰与祭祀仪式的关系、纹饰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通过具体的例子,尝试全面系统阐释如何在考古材料所提供的“原境”中理解商代青铜器纹饰。
第四讲到第七讲由练春海老师主讲,第四讲《汉晋博山熏炉形制演变》,主要内容为:熏炉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件日常用器,而博山熏炉则是汉武帝时期在豆型熏炉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相关器物的造型特征而改造出来的一种器物,这种器物最初与汉代的升仙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拥有者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象征,博山熏炉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传播。魏晋时期,升仙热降温,但是佛教文化开始流行,使得熏炉的存在形式与特点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第五讲《战汉饰玉文化内涵》,内容概要为: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应用,玉雕相较于商周时期,琢磨显得更为细腻,造型更为精确,但具体到特定的器形种类,又会因使用目的的不同,以及地区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装饰特点,以及纹饰的精巧程度、繁缛程度,甚至是纹饰主题乃至器物所属类型的差异。通过对战汉时期饰玉的分析,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战汉上层社会丰富的精神内涵。
第六讲《从战车到出行卤簿》,概要为:中国古代的马车,从文献上的记载、出土的车迹到壁面的刻绘,丰富而又详实,许多细节与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活动都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一辆马车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工艺美术史、礼仪志,车身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浓缩了中国早期文明的灿烂,而这种印迹又反映在图像、货币、铜镜等事物上,滴水藏海,认识古代马车,或者微观视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七讲《汉晋画像砖与日常社会》,内容概要为:画像砖作为汉晋时期的一种较为特殊的事物,主要是当时中下层社会墓葬中的建筑材料,承载着鲜活的历史符号与文化记忆。画像砖的造型手法多样,从单砖的模印、刻画、彩绘,到复杂的图像组合,不仅反映了画像砖墓制作技术的变化,更反映了墓主社会阶层的差异。从汉代到魏晋时期,虽然画像砖都表现日常社会生活题材,但内涵却大不相同,或为祝福,或为追忆;而即便是同一个时期,不同地区关于日常图像的取材与表现也完全不同。
第八讲到第十讲,由邓菲老师主讲。
第八讲《从楷模到象征——中古孝子故事图的发展与演变》,主要讲述:孝子图是中国古代视觉艺术中的重要题材,其画像早在汉代就流行于丧葬空间之中,北魏时也曾作为葬具的主要装饰内容。该题材在宋金元时期的墓葬中屡见不鲜,描绘孝子人物的图像遗存十分丰富。本讲座将梳理孝子图从汉魏以来的发展脉络,探讨不同时期孝子图的图像特征与功能演变。宋代以来图像、文本与媒介的发展推动了孝子题材的传播与普及,也促进了墓葬美术与视觉表现的新发展。
第九讲《咫尺山川——宋元时期的山水图像及语汇》,主要讲述:宋元时期是山水画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山水画科取得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在艺术领域之外,山水类图像也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它们在当时作为一种装饰题材,跨越了宗教信仰、社会群体,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视觉语汇,绘有山水图像的屏风、器物、背景使用在各种语境之中。山水类的图像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所独享的艺术形式,而是深入到民间社会的各个层面。本讲座将集中于这一重要的转变,试图探寻山水含义解构的过程,讨论艺术形式的商业化和流行化。
第十讲《瓶花清供——瓶花题材的历史发展与东亚传播》,讲座简介:瓶花题材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至晚唐五代进入文人品鉴和世俗赏爱的视野,两宋以来插花活动逐渐成为广泛流行的生活雅趣。与此同时,有关瓶花的图像也不断繁荣,出现在地上、地下装饰尤其是墓葬空间之中。如何通过瓶花实物、文献记载与视觉图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理解瓶花在不同文化脉络中的发展,思考物与像、雅与俗在该主题中的体现,进一步考察该主题在整个东亚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是本讲座希望讨论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