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虽然封控在家,哪个博物馆也去不了,但是通过互联网,不但云游了几十家博物馆,还在网上发现了许多博物馆的新玩法,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博物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玩过。

在世人眼中,博物馆向来是跟专业、学术、高端、严谨甚至枯燥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国际博物馆界却不这么认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有个最新的定义: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此前,由于疫情,全球博物馆已经遭受了很大的创伤——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提供的数据,2021年全球近90%的博物馆暂停开放,全球13%的博物馆将永久关闭。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我国的博物馆也在恢复开放与疫情防控的两端平衡中走向新的常态化。而基于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新玩法,则成为推动博物馆和文博事业继续发展的新力量。


(相关资料图)

舞蹈《唐宫夜宴》让河南博物院的唐俑迅速火出圈

河南博物院的唐俑手办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古钱币巧克力成为时髦的压岁钱

河南卫视2022年春晚舞蹈《唐宫夜宴》火爆全网,河南博物院那些胖嘟嘟的唐俑,很快引发了参观热潮,今年五一长假,该博物院便迎来了6万多名参观者。而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如考古盲盒、仕女乐队手办盲盒、古钱币巧克力等,都瞬间成为爆款,一个考古盲盒推出5天,网上销售额就达50万元。

5·18国际博物馆日,通过“云刷”,一场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开幕式直播,仅某一个网络平台上就有400多万观众。“云端博物馆直播周”活动中,全国几十家博物馆通过“馆长来了”、“镇馆之宝”、“云游看展”、“空中课堂”、“数字文博”五大主题,让平时高大上的博物馆文化变得鲜活、有趣。

云端博物馆直播周活动海报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河南省12家博物馆还联合办了个“麦田里的博物馆”,就是把一些镇馆之宝的复制品请到某文旅景区的麦田里进行展示,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麦田里的博物馆”活动夺人眼球

而魔性文物表情包也是人们争相“云刷”的对象。这些有着呆萌因素的文物图片,配上搞笑的点睛文字,让人忍俊不禁。

网络上还流传着让文物动起来、唱起来、舞起来的视频:文物跟着刘畊宏跳《本草纲目》;博物馆之夜文物们不甘寂寞开起了演唱会。国宝走下“神坛”,与网友同乐,在时空穿越中带来无比欢愉。

文物在网络视频中“嗨得很”

还有学霸网友制作的“5·18博物馆知识全国试卷”、幼儿园萌娃表演的国宝模仿秀视频等等,都让文物和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带来了世俗欢乐。

幼儿园娃娃们的文物模仿秀

2022年6月11日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迎来了很多新玩法。“云游非遗•影像展”在线展播2300多部非遗传承纪录片;“非遗星推官”让迪丽热巴等明星和网红一起为“云游非遗•影像展”站台发声;微博的“焕新、点亮非遗”也策划了三个趣味栏目,充分发挥社交媒体舆论聚合优势来推广非遗;酷狗推出非遗乐器数字藏品,并推出歌曲《古曲今声》,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加深非遗保护精神的传播;而“非遗购物节”则组织了全国7500多家非遗店铺参与,让人们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云游长城”数字文化平台和小程序发布上线,好汉们可以在云上尽情游览长城、了解长城、保护长城。

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上“非遗日”活动

短视频平台上,博物馆内容也开始出现“流量小花”。部分文博类视频博主动辄拥有百万以上的粉丝量,他们或以轻度综艺方式在博物馆里讲故事,或自己剪辑文博内容的搞笑段子,或以说相声的方式解读文物。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该平台上的文博内容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94亿次,相当于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观众人次的72倍。无论这个数据的可信度有多大,借由短视频,传统博物馆的叙事方式的确正在悄然变化,博主、大V和粉丝们共同推动了对博物馆的“看法”之变。

文博类视频博主动辄拥有百万粉丝

全民传播的时代,给了博物馆一个火出圈的绝佳机遇。近年来,博物馆屡屡成为热词,从高冷领域变身为大众热点,在原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之外,博物馆需要认真研究自身在媒介舞台、社交旅游、IP衍生创新等方面的新功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