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专辑
-《今天》135期-
(资料图片)
题图:西西获Cikada Prize(何福仁提供)
白发朋友
偶然在书店里
看见你
看见
你头上的白发
草地上的白菊花
近来我常常看见
白菊花
在喝下午茶的地方
在放映实验电影的地方
在你们走来走去的地方
太阳还是那个老太阳
一切仿佛旧模样
好像是
你们的孩子
长得比饭桌子或者比你们自己
都高了,还有就是
在你们喜欢出没的地方
你们全部被称为前辈
从前我等当然十分豪迈
那么一大群人
做对了或许也做错了不少事
毕竟曾经起劲过好一阵子
现在,似乎没有什么
叫我们大感动了
听说最近
你们都失了业
怎么办?总有得
办的吧
隔着书的灌木丛
看见你
低头看书
近来我也常常
看书
西西在1970年代中(何福仁提供)
西西传略
撰文 / 何福仁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7年生于上海浦东,小学在上海度过。先在英租界的同孚路(今静安区)居住,抗日和平后迁往延安西路(旧名大西路,又曾叫中正西路)三四五弄二号,就近有静安寺。西边远处有兆丰公园,小时在公园里捉蝌蚪,近旁又有愚园路。不过旧居已拆,变成高架桥之类。三年级时的小学在新闸路,当年称为上海市立第十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今称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小时常随父母去广东茶楼“大三元”(已拆卸)。
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父亲在上海曾任职船坞公司,并于工余参加足球比赛,后转为裁判员,因此认识足球名将李惠堂,经李惠堂介绍,来港后任职九龙巴士公司,当稽查员;并先后兼任九巴甲组足球队教练,以及足球总会的足球裁判员,惟因压力太大,时间不长。西西自小就随父亲上足球场,培养了日后观看足球赛的兴趣。她一度是英国阿仙奴亨利时代的球迷。西西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来港后进入协恩中学,初中时在中文部,中四后转入英文部。在香港,因家庭成员多,父亲为唯一经济支柱,所以生活颇艰苦,西西常常为书簿、家政科等费用发愁,这是长篇小说《候鸟》(1991年)中有细致的抒写。《候鸟》泰半为一己成长的记忆。初中时代西西已开始投稿报刊、杂志。一来喜欢写作,二来也可因此获得稿费作零用。最早的作品发表于1950年代的《人人文学》,是一首十四行新诗。中三时参加《学友》征文比赛,越级得高级组首奖。1958年得《青年乐园》征文比赛第一名。
1957年进入香港葛量洪教育学院,毕业后任教于官立小学,任期最长的是农圃道官立小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积极参与争取教师权益的运动。1979年,香港一度因教师过多,教育署乃淮许教师提早退休。西西申请获淮。从此专心读书、写作。
西西写作的体裁很广泛:诗、小说、散文、童话、翻译;还写过电影剧本,如《黛绿年华》(以母亲的名字编剧;秦剑导演)、《窗》(龙刚导演)等等,又以清新鲜活的笔调探访影星,写作影话、影评。她是香港制作实验电影的元老之一。她曾长时间在报章、杂志写作各种专栏:从1960年代的童话专栏(《天天日报》)、电影专栏(《电影与我》《中国学生周报》)、阅读专栏,还包括谈画、谈音乐,以至专谈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西西看足球》。并且在报上写连载小说。她经常为自己的作品绘画,或者拼贴配图。2000年,她一度在台湾电子媒体《明日报》上写作专栏。
她做过《中国学生周报》诗页编辑(1960年代),参与文学刊物《四季》,并创办《大拇指周报》(1975年10月)、《素叶文学》(1981年)等。
1983年,台湾联合报转载她原刊于《素叶文学》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开始她和台湾文学界结缘,该小说并获当年联合报最佳小说奖。此后,她先后取得台湾两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的小说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大陆与台湾两地交流渐密,唯文学创作方面彼此还说不上认识。西西在1987、88两年,活用香港特殊有利的位置,向台湾作者及读者转介中国大陆新时期莫言、李锐、韩少功、王安忆等人的小说,主编出版了四本《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集》。1989年9月西西因癌病入院,手术及化疗后康复,虽仍受各种疾病折磨,却无损创意,一直写作不辍,病中且把治病过程写成《哀悼乳房》,并先后出版了《飞毡》(1996年)、《故事里的故事》(1998年)等书。十年后则因手术的后遗症,致右手日渐丧失功能,终至完全失灵,乃毅然改用左手写作,点点滴滴,于2008年完成了长篇《我的乔治亚》、游记集《看房子》。前者从她喜欢的微型屋出发,回溯香港和英国纠结交缠的历史,可说与《我城》(1975年1月至6月)为前后传,抒写过去,寄寓将来。
2000年,她开始学制布偶、毛熊,也作为右手的物理治疗,并因此获得熊艺设计首奖;于2009年出版《缝熊志》。2011年,《缝熊志》出内地版,年底同时获得新京报、济南日报、南方都市报选为年度好书。
2010年,她以猿猴为主题,出版《猿猴志》,通过描摹、缝制,以及谈话,主题环绕猿猴,却无不与人类相涉,珍重其他生灵,正是关心人类自己。
综观西西六十年来的文学历程,观人审事,充满智慧与卓识,一直保持赤子之心,淡薄恬适,并不喧哗。从早年困难的生活,到中年后备受疾病之苦,可从不抱怨,而右手写作改为左手,都无不表现出过人的坚忍和毅力。她的创作,不论长篇短制,形式千变万化。以短篇小说集如《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1984年)、《胡子有脸》(1986年)、《手卷》(1988年)等为例,每每一篇一貌,慎密细致,而又呼应香港独特的社会现实,予人积极、勇敢的正能量。至于诗作《西西诗集》(2000年),也别具创意。
2005年,她获星洲日报主办“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年,应邀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2014年,获“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其间她曾婉却一些奖项与荣誉。
2018年初,她重新整理长篇《候鸟》的下半卷,出版《织巢──〈候鸟〉姐妹篇》。
2019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同年并获瑞典蝉文学奖。
2022年获5月23日,西西获“第十六届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
《今天》135期“西西专辑”近期将在
今天荐读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另一条河流
让语言和精神的种子在风暴中四海为家
《今天》杂志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