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铁3号线有个站叫黄鹤山,出站就是临平星桥街道的天都城广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铁刚开通时,很多人来黄鹤山站打卡,和广场上的大铁塔合影。

广场附近有个天都公园,欧式园林景观,是杭城新人拍婚纱照的热门之选。

不过不久的将来,星桥这里的法式风格建筑,即将迎来“焕颜”。

这些改变,只因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王蒙,是与《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齐名的元四家之一。

元代艺术顶流王蒙,半生隐居临平黄鹤山

很多人知道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而不熟悉王蒙的《谷口春耕图。今天这趟黄鹤山下的星桥之行,我们就跟着星桥街道基层文化宣传员张晨婷一起,好好补补课吧。

“过青山,望白云”,元末,王蒙弃官隐居在杭州临平星桥的黄鹤山中,自号“黄鹤山樵”。

如果说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这元四大家,使中国山水画笔墨技巧达到一个高峰的话,那么,王蒙的外公赵孟頫,无疑是站在这座高峰上的长老。

王蒙这个人,出身实在太好。

虽然他生活的元末明初社会比较动荡,但他们一家子却先后出了好多著名画家。

作为当时社会一等一的文艺青年,王蒙从小在浓厚的家庭艺术熏陶中成长,结交到许多社会艺术名流,他曾师从董源、巨然,并集诸家之长开创了“水晕墨章”这一绘画技法。

在笔法方面,黄公望善用的披麻皴,在他的《富春山居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蒙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干湿互用,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在他诸多作品中均有呈现。

在黄鹤山的乡间田野,山林水涧之中,王蒙见到了与世无争的世外风光。

隐居与田园生活,也成为王蒙创作的重要主题,《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夏山高隐图》这些绘画代表作的风格,都表现了王蒙纵情山水的隐逸之乐,也是他一生最为钟爱的绘画题材。

漫步在山下公园的天鹅湖畔,张晨婷指着不远处的青山说:“你看这就是黄鹤山,王蒙曾经隐居多年的地方,他这一生的绘画代表作,都是在山中的黄鹤草堂创作的。在王蒙的《谷口春耕图》里,还有我们临平山水的影子呢。”

星桥焕颜,重现王蒙名作中的临平山水

王蒙的《谷口春耕图》,亦名《黄鹤草堂图》,画作表达的是他的仕隐观念。

“山中旧是读书处,谷口亲耕种秫田,写向画图君貌取,只疑黄鹤草堂前”这是王蒙作此画时的款题;之后,清乾隆、嘉庆皇帝看了此画,也都忍不住留下了自己大名。

画中的黄鹤草堂,就在临平星桥黄鹤山谷口处,此画呈现的是王蒙当年隐居黄鹤山中,于谷口耕田读书的情景。

一位文士曳杖而立,背身看着家童犁田赶牛,水墨氤氲之间,冬天的肃穆尚未褪去,田间谷口已有青苗。画中似是清晨的枝叶还挂着昨夜的露水,而文人仿佛出世的高人,无欲无求徜徉在世外桃源之中。

如今,茅屋、农舍、童子、山泉、松林等画中景物已不复可见,但《谷口春耕图》中的山峰狭谷等自然景物与黄鹤山谷口的风景完全吻合,可以确认,这里就是当年王蒙的隐居之地。

王蒙年轻时一直隐居于黄鹤山,晚年辞官后他又再次回到这里,半生隐居于此,创作了很多传世之作。

在临平星桥二小,就有一个王蒙书画传承教育基地。

学校会在这里定期开展书法、绘画、剪纸等系列活动,并上线了王蒙文化主题本土课程,将王蒙书画艺术在新时代中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漫步黄鹤山下,张晨婷说:“现在,我们从地铁3号线黄鹤山站出来看到的铁塔、建筑、公园等都属于欧式风格,今后,临平将结合王蒙文化对我们区域内的一些板块进行重新规划建设。”

未来,临平将在星桥板块复建南宋班荆馆,重现宋代国宾馆的历史风貌;建设王蒙艺术馆、王蒙草堂、推进公园的部分改造,重现王蒙山水巨作《谷口春耕图》中的临平山水。

(来源:小时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