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录冬至的文献是先秦的《礼记月令》,这本书记录周朝一年十二月的月令物候,农工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仲冬之月,“是月也. 日短至 .阴阳争.诸生荡.“在这个月,有一天白昼最短,阴阳相争。各种生机和危险都有。
又说“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这个说的是仲冬时节,有一天叫短至,短至之后,天地封冻,可以砍伐木头和竹子,用以贮备建筑材料和过冬。
在同时期的《周礼》中则谈到,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周朝天子,在冬天至日这天,致敬天神,祖先,为子民祈福。
那么确切的将冬至写进节气,并官方固定下来,是在汉朝。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正式将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刊行于世。
冬至是什么含义呢,古人虽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太阳在天空的轨迹有规律可循,到了仲冬的某一天,太阳的角度到达最低点,并开始缓慢提升。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有严冬,渐渐走向春天。那么古人的测算和现代科学吻合,因为这一天,就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逐步向北移动的一个节点。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但是过了这一天,白天会慢慢长起来,温度缓慢回升,带来北半球春夏的繁荣。
而以一个冬至对下一个冬至,就是以太阳轨迹运行的周期,是上古的一年。
人类由原始步入文明,是观察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比如划定了年,就能够测量时间的长度,人的寿命,以及安排相关人生事宜。而节气对于农耕社会尤其重要,因为你可以根据节气判断,一年到了什么阶段,有哪些作物可以播种,哪些作物可以收获。时间和年月是重要的参考坐标。
那么是谁确定的太阳在冬天回归的这天呢?
是谁将这天作为重要的日子,界定年和四季的划分呢?
肯定不是汉朝,汉朝不过官方宣布了二十四节气,包含了冬至。
也肯定不是周朝,因为在周朝,人们早就知道,日短至,这种存在,而且天子在这天祭祀天神祖先。
《尚书》是一本记录上古帝王的典籍,里面说,是尧,“ 乃命羲和, 钦若 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 。””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 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 成岁 。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我开始为什么不说最早记录冬至的是《尚书》呢,因为《尚书》是春秋时代孔子根据古代的一些档案记录,编辑出来的。在现代很多人心目中,尧舜禹时代是神话,不是信史。
在这本书中,是这样写的,尧派羲和,观察日月星辰,根据天文规律,划分时节,指导人民生产生活。尧让和叔这个人,住在北方幽都,在那里观察冬天白天最短的日子,那里那天夜晚出现昴星,就以这天,作为冬天的正中。在东南西北中都考察完了之后,确定了太阳运行的周期是366天,又以闰月来弥补太阳历和月历的隔差,定下了四季和年。然后人们各自按照时间工作,各种生产生活繁荣昌盛。
由于上古年历缺失,也就造成,尧到底生活在距今多少年前,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位尧?
但是陶寺的考古,发现了四千多年前的古观象台和用来丈量日影的圭,应对的正是,传说中的尧时代。
可以确定,至少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古人已经确定了冬至,并以太阳光影的周期循坏,划分年与四季。
那么冬至,冬天至日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太阳的回归,新的循环。
界定这一天,在上古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帝王或者首领掌握了自然运行的奥秘,本身他就是天地之神的代言人,在古书中记载,舜帝让权于大禹时,就是将测量太阳的圭表,让他拿着,叫作“执中”。
历代帝王,在冬至日有着重大的祭天仪式。实际就是祭日,彰显皇帝代表太阳,主宰世界的权威。
冬至,这个神奇而神秘的节气,影响了中国四千年。虽然帝王制和祭天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冬至节,作为冬天的节气,传统的文化,还将持续影响中国。
“星昴殷仲冬,短晷穷南陆。
柔荔迎时萋,芳芸应节馥。”南朝宋 · 傅亮《冬至 》
这里不是南宋时期,是比南宋更久远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朝时期,在唐朝之前,汉朝之后,冬至已经成了重要的节气。
读过《尚书》尧典的人,肯定对第一句有感觉。而古人电力不发达,晚上常常对着浩瀚星空。
那昴星在天的正中间,这表明季节是仲冬。
而最南的地方,日影最短。
这句话颇让人探索。如果是短日,可以解读为这天白天最短。
但是这里用的是短晷,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人们在国土或者疆域的最南面也设置日晷,南方的日晷留下的影子肯定比北方短,因为维度不一样,太阳高度也不一样。
冬至时节,无论南北都进入了冰雪的冬天,但是。
但是总有柔韧的向阳芳草,在这天特别清新蓬勃,比如马兰,又比如芸草,不但此时生长,芸草居然芳香开花。
马兰和芸草,都是冬至时节的草本,都是拥抱最早太阳回归的生命啊。
冬至的含义特别有层次。是在冬天,但是太阳已经到达极点并且回来,极寒里蕴含生机,且是铁打的生机。
不过这个时候,梅花还没有成为冬至节主流欣赏的花卉。当时人们认为冬至节的应候之草木,是荔(马兰花),芸草,冬天的兰草。还有一种神秘的灰烬,葭灰,就是芦苇上的细膜烧成的粉末。
“天宫初动磬,缇室已飞灰。
暮风吹竹起,阳云覆石来。
拆冰开荔色,除雪出兰栽。
惭无宋玉辨,滥吹楚王台。”北齐 · 萧悫《奉和冬至应教诗>》
这种蒹葭灰,在汉朝被赋予了冬至节特殊的地位,称为 " 葭灰占律 ",很神秘。汉朝在冬至节那天,用葭灰放置在律管当中,四面垂下帘子,保持一种绝对安静的状态,当冬至交节之时,会忽然出现葭灰飞扬的现象,认为这是葭灰感知了太阳的回归。
现代科学证明了这是一种伪科学。
但是古代的帝王包括很多人,都深信不疑。这实际上是对太阳回归的一种附会。但是因为历史悠久,又因为神秘,因为控制这种仪式的,肯定是相关祭祀和天文的官员,想必都是为形式而特地取巧。但是葭灰占律成为一种政治礼仪,来代表冬至和皇权的神秘。
葭灰也是古诗文中常用的冬至典故。
南北朝时代的冬至,皇帝要求臣子作诗庆祝。
开头就用了葭灰占律 ,来表达对皇权至上的崇敬。
那皇宫如同天界,一声动磬,宣告冬至节的来临,而神秘的密室里,葭灰开始飞动。
太阳回归了。
我看见晚上的和风,吹动着无数的竹子,发出动人的音乐。
我看见暖色的云,飘过了冬天的山石。
那太阳光融化冰雪,马兰草长,青翠动人,冰雪融化的冬至,兰草茁生,大地春回。
可惜我没有宋玉的才干,在帝王你这盛大的冬至滥竽充数。
不过清朝的乾隆皇帝倒是颇质疑。这位受了近代西方科学影响的帝王,废止了这种仪式。
但是葭灰占律是假,冬至时节,不怕寒冷的水生草本,蒹葭的嫩叶也从冰水中摇曳挺立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蒹葭也是冬至草本,向阳而生。
“清斋独向丘园拜,盛服想君兴庆朝。
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中唐 · 权德舆《 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
权德舆中唐宰相,冬至节那天,他要陪同帝王去祭天,所以前夜不眠,就在祭天的圆丘附近夜晚值守。那么他的妻子呢,正好作为诰命夫人,前往宫廷朝见太后皇后。
夫妻情深,因为各有公事,这么好的节日不能像民间夫妻一样团聚。
我在这里陪同皇帝祭天,我在想你,盛装打扮进入宫廷。
我希望明天冬至的太阳,能够照耀你我,生出百种福气来。
所以我在这个寒夜思念你,我想你和我一样,彻夜不眠,半为国事半为君。
这首诗,既写了冬至的帝王之祭祀,又写了寻常朴素的夫妻之情。
更以冬至的阳光,开启幸福的愿景,想想,非常动人。
冬至是新的开始,与国与家与情,莫不是如此。
那么这里还有个典故,叫作冬至一阳生。
古代的阴阳,最初就是日夜的交替,冬至时段,白天最短,且随着冬至的到来,白天会变长,温暖会递增。而阳光是万物之父,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阳还代表生命,复活,饱满。
引申为,寒冷中不灭的希望,可以扩展到各种领域,给人哲学启迪和坚守。
所以权德舆的这首冬至,大气盛情温暖深情。
要知道古代这样的写给妻子的诗作是少有的,其中以君来称呼妻子,足以见得尊重知己。
而冬至的含义,日月更替,不也象征夫妻的相守相望吗?
“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
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
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北宋 · 邵雍《冬至吟 》
冬至这个节点,实在是意义重大而深邃。
你站在冬至的节点上,想象日出日落,冬去春来。
在周朝,是以冬至为一年开始,后来汉朝以正月过年,但是冬至在人们心中,还是有相当分量。因为那是太阳的周年循环的重要起点和节点。
是太阳年的结束和开始。
所以邵雍说这个节点,是一年刚刚过去,来年即将来临之时。
而冬天的太阳,如此神圣而清丽,让人充满的憧憬和愿望,甚至难以言表。
到了宋朝,普通人已经很难知道冬至的历史和意义,只以为是冬天重要的节气,但是如果你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冬至,你才会发现,冬至之美,阳光照耀人的灵魂智慧和现实。
在这天,请安静片刻,洞察自然的运行和人类的智慧,你会所获良多。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起处,万物未生时。
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羲。”北宋 · 邵雍《冬至吟 》
冬至在十一月的中间,从来就是太阳的运行,笃定稳健,从不更改。
冬至之美,是冬天的太阳刚刚回归,而大地万物将生未生的萌动之时。
不要觉得冬天的酒,滋味淡,冬至如同一种宏大的力量,最强韧的太阳归来。只是平凡的你听不见,而最宏大的美,仿佛是无声的,但是却是最有力量的声音。
如果你不相信,就去领略一下太阳的熙和,就去看看古书,去看看冬至的来历。
这首诗,写了冬至是一种无声的春天的开始。
以太阳回归的第一缕光线开始,万物生长,直到带领你走进繁荣的春夏。
所以,不要觉得冬至冬烘平淡。
冬至最美,化育于无痕,大美无言,大音希声。
实际若是晴天,冬至的太阳,格外清美明朗。天地澄澈,人像站在水晶球里。天地如此之新,仿佛一切尚未命名。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