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陈显连大叔,始终没提笔,是因不知从何下笔,以什么为主题来体现他。
(资料图)
陈显连是个多面手,好像样样都行,样样都厉害,有种天下的难事见陈显连就闪开。
陈显连最一绝活,是他老师祖传下来传到他手里,他又进行大胆改造,就引得石桥镇附近几个县城的一些人,在正月十五乘车或走路到石桥看烟花表演。
石桥有个大操场,平常是一学校体育课使用,节日中就由石桥镇使用,操场很大可容纳十几万人。
每年春节这里特别热闹,最热闹是正月十五这一晚,各街道、村的表演结束后,就是杂耍,钢花、狮、龙飞舞,近零点就是高潮烟花展示,这绝技全看陈显连的手中动作的一板一眼。
烟花搭架30米高,再升一个粗竹竿,竹竿悬吊着八角面的车车灯,如灯笼形,这么高要从几十米外地面引火,如风速,嘘嘘嘘声向花灯飞去,无丝毫偏差点燃灯,当一声,吊下3米多立体画三打白骨精,唐僧、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妖怪,缓缓悬转一圈,旋转中有台词。
随后,又吊下一景,红楼梦,有林黛玉、宝钗、凤姐。再随后,水浒传武松、李逵、宋江等人物,又紧跟是三国演义,再后来天仙配等历史剧,每降一层画面,都引得操场人山人海的人欢呼,结束前的几分钟,陈显连还使从烟火架顶上彪下上百个带火芯地老“鼠",在人群地里转,大家吓得一跑,地鼠随跑发出风声往裤子里串,使大家又哭又笑又呼叫,经历过者,就原地不动,地老鼠只能脚边窜,这绝活轰动达县城传到省城,陈显连就被省城邀去表演,还为全省各地带学徒不少,但没有一位超得过他,因陈显连年年变花样,就使石桥镇年年热闹。
陈显连解放前自己办了印刷厂,解放后响应政府号召就公私合营,再后归街道企业,但陈显连仍当自家厂日夜奔忙,切纸、踩机、糊浆、装订,每一套工序。印刷厂不但承担了石桥各学校作业书本,还承担附近几个区的学校书本。我大哥对我说:文革到处停产,石桥印刷厂缺纸,陈显连走路到了达县造纸厂,找我大哥通过厂长批准,同意陈显连捡废纸在厂里切成小块,背回石桥。小孩的我们常到印刷厂捡纸条回家玩,如今我回忆起那印刷厂那油墨香,印机发出哐当、哐当声,依然清晰,回忆起陈显连大叔那认真严肃的脸,依然清晰。
陈显连,与我妈同姓,我妈称他为大哥,我妈走前几年对我说过,你要写陈显连大叔,他很善良,爱帮助人。
我曾与陈显连小女陈思敏是同学,就去过他家。
陈显连家很大,一楼一底围着一个大天井,底楼有几个扛壁,扛出了厨房间,吃饭间,聚客间,楼上就是他4个女子,5个儿的巢。女孩亮丽,男孩帅气,进进出出,欢声笑语和打骂声像是一个剧团。
我长大了才知道,陈显连在解放前是石桥新式川剧团演员,是团里坐镇的,他周身方正有体积感,再加他大头大眼大嘴,把洪亮嗓子一放,就引得台下雷鸣般掌声,如再来几个顺翻倒翻,飞跳几下,展开两手来个金鸡独立旋转,随即两手一甩,头一摇,眉毛一扬,眼一瞪,嘴一闭,造个不屈姿势,又使台下观众狂热地举起双手拍掌,不停喊叫,好,好,好,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陈显连就算不登场,光靠他敲鼓,就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他能把两根捶棒敲鼓从慢到快,快时,万马奋蹄;慢时,瓦上滴水。有很多人说,光就陈显连敲单鼓,就可售票了。
记得石桥演沙家滨,其中一节结尾歌词:那青松,泰山压顶不弯腰……演员随即人重人造型,重了3层等拉幕布,哪知幕链扣卡住拉不动。陈显连立马变出多种击鼓声花样,把观众精力全集中在他鼓声里,但不争气的幕布始终合不拢,坚持不住演员全倒下。此事成陈显连心病,提到那场戏,陈显连说,都是我的责任。
陈显连爱人走得早,老来的他在九个子女家轮流转,老来才想到,万事没难倒他,岁月却难住了他。
陈显连也终于认了命,风光九成,失落一成,他带着这命于2015年12月4日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显连的三个女儿
陈敏Singin
,赞11
陈显连小女陈敏(60岁)舞蹈
冉崇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