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城市水利科技有多牛?21日下午,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邓州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协办的“中原古代城市水利科技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其中,多位学者对洛阳多座遗址的水利科技进行了解读。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为河南省科协“第十一届河南省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的分会场之一,是以“古代城市水利科技”为主题的科学技术史学术交流活动。与会学者就“古代城市遗址考古发现” “古代城市给排水”和“古代城市水利设施”等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资料图片)

偃师商城遗址水道遗存

偃师商城遗址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偃师商城考古队领队陈国梁对偃师商城遗址水资源利用设施的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进行了介绍。他说,偃师商城遗址周边的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情况与城址的营建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显示,偃师商城构筑有完备的水资源利用系统和水利设施。

2020年,该队开始对偃师商城遗址小城区域的水系遗存开展持续发掘工作,先后发现了宫殿区东侧的排水系统和西城墙外的古河道。去年,考古人员发现确认了遗址内的“一”字形水道和大城西门,并于去年冬季,发掘了倒“几”字形水道重要节点及小城东门。在偃师商城遗址西北部发掘区,工作人员发现了晚期水道与古河道的交汇处,为水道的引水端。在古河道与水道交汇处以南的河道底部,发现了可能为堰水石坝倒塌后散落的石块等。这些发现对进一步认识偃师商城的整体布局、水系遗存的沿革等,提供了关键证据。

西周洛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刘亦方以“关于西周洛邑城市形态的反思——以城市水利工程为线索”为题,对城市、水资源分布以及水利工程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她认为,西周洛邑与晚期历代洛阳城遗址重叠严重,因此需探寻从早到晚历经沿用、改建依然能在晚期城市格局中可辨的早期城市印记。而引涧水东流并收集发源于邙山的南北向水流,是文献记载汉代以来历代洛阳城兴建水利的一贯方式,即连通涧、瀍、洛三大水系的“穀(gǔ)水”工程。

西周洛邑的整体布局应是通过贯穿全程的“穀水”工程和分支沟渠,形成以王室居住区为中心,串联其他普通居住区的结构形态。而这种以城市水利工程联系各类城市聚居地的模式,在殷墟就已出现,两个时期之间应存在工程技术乃至制度观念的继承关系。同时,西周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是委派专职水官完成的,并主要针对城市水利工程的枢纽部位。据此推断,西周洛邑“穀水”工程也应有专人进行管理。

东汉帝陵陵园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王咸秋对东汉帝陵陵园的排水设施进行了介绍。他说,考古资料显示,东汉帝陵陵园内的排水系统是经过统一规划的,尤其是相邻的陵园,其排水系统可能互相连通。排水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主排水渠、排水支渠和渗井。其中,排水支渠从院落等小型建筑单元由内向外排水,注入主通道内的主排水渠。排水渠的一端、转角以及交汇处均设置方便清理淤积物、防止排水系统堵塞的渗井,渗井上部由带有渗水孔的石板覆盖,裸露于地面之上,渗水孔平时用小石板覆盖。据推断,排水渠在陵园的修建过程中为最先修建的,陵园内主排水渠一般与陵园内道路系统并行,且所有排水渠均为暗渠。

汉魏洛阳城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汉魏城队副队长郭晓涛对2021年至2022年汉魏洛阳城遗址内魏晋时期水道遗存的考古新发现进行了介绍。他说,工作人员在对汉魏洛阳城遗址宫城区千秋门门址进行考古解剖发掘时,清理出的魏晋时期三条水道遗迹,规模巨大、工艺考究,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发现。

郭晓涛认为,这一整套水利设施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水利工程的成熟技艺,以及当时都城对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造的认知水平。从汉代水道、魏晋水道、北魏水道均在此处分布的情况综合分析,千秋门区域是汉魏洛阳城宫城的历代延续、不断重建的水利枢纽。并且,千秋门的发掘所获认识,均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由此基本确认,千秋门发掘所获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应是从宫城外阳渠引水入城后,通过“石逗伏流”的形式,向北注入宫城北侧西游园灵芝池和九龙池内,属于魏晋洛阳城宫城内园林景观引水工程的一部分,此后北魏孝文帝亦对该区域水利设施进行了再次利用。同时,此次发现的与阳渠有关的遗迹只是城市水利景观的一部分,将其放置到水利漕运的视野观之,是华北地区城市水利漕运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宫城仓窖区的发现,此次考古发现对于理解整个北中国漕运和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此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周润山还以“河南大运河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对通济渠洛河段进行了介绍。(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梁笑宇 文/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