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孙芗谷(1886-1969)名树馨,字芗谷,又字香谷,号澹远,以字行。江都大桥镇人。
据《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载:“孙树馨,字芗谷(又字香谷,芗糓)号澹远。少好文艺,喜收藏字画,文物,精鉴古书,擅书法,行草书能融合各家而有所创新,字体刚劲有力而又婉转自如。亦工画兰竹,著《守黙斋诗文集》及《生平浏览书画笔录》……”
孙芗谷自幼聪慧好学,十八岁考中秀才,辛亥革命后就读于民国法政大学,毕业后回乡从亊教育事业,曾与他人合办竞化小学,开大桥镇办学之先河,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教书育人的生涯,先后在大桥镇第六高等小学,江都县立中学,扬州平民中学等校做教师。
江上青
民国二十二年(1933),孙芗谷应其弟子李静(李当时任平民中学校长)邀请,至扬州平民中学任教。后来,江上青(后为我党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烈士)、顾惠生(后名顾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曾任我苏北二分区专员,解放后首任无锡市长)、江树峰(江上青之弟)等均在该校任教。孙虽年已半百,但仍孜孜以求,虚心向他们学习,耳濡目染,思想上受到很深影响。
江上青在学生时期即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非人的牢狱生活,使他身心俱受到严重摧残,落下病痛,1930年冬出狱后,就回到家乡扬州治病养病。1935年7月,他到平民中学任教,继续利用三尺讲台,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由于孙芗谷和江上青两人同为国文教师,又同住一宿舍,对文学的共同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很快有了共同语言,而自甘淡泊的潇洒胸襟,又使这两位年龄相差25岁的一老一少很快成为忘年交,江上青甚至亲切地戏称孙芗谷为孙大芗谷。
他们朝夕相处,融洽友好,教学之余常常斗室篝灯,从容斗韵,月夜连床,促膝论诗。江上青觉得从孙芗谷那里学到了不少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在诗词创作上有了长足进步,而孙芗谷也从江上青那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与教育。他们相得益彰,交谊日深,曾共同相约今日涂鸦互赠,为他年留下雪泥鸿爪,故两人常有诗词唱和。
孙芗谷有一首赠江上青的诗:“萍梗漂流喜乍逢,篝灯促膝罄幽衷。构思久擅生花笔,举目遥瞻隔岸峰。大地同文资冥讨,深闺斗韵任从容。他年留得鸿泥爪,不惜涂鸦墨倍浓。”江上青亦有《步孙大芗谷赐韵》的诗:“老少何缘一室逢,连床月夜论诗衷。花开花落成知己,江北江南仰岱峰。潇洒胸襟甘淡漠,轮囷肝胆最雍容。幸随骥尾登骚雅,情到他年应更浓。”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一斑。
1937年抗战开始后,江上青同志奔赴抗日前线,孙芗谷亦离开扬州平民中学,回到家乡大桥镇设立家庭私塾,服务桑梓,使莘莘学子不致中断学业。
也许正是在扬州平民中学任教期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加之孙芗谷本人的知识分子的正义感,所以,在日伪时期,当有人要他出任伪职时,他宁可自缢以明志,也绝不出山,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然而,当抗战胜利后,他却愉快的担任了新四军创建的江都中学大桥分校的校董,并多方奔走,四处求援,于1946年初建好校舍,顺利办学。(朱毓麒)